移动机械臂双机协调控制的研究

来源 :沈阳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yat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双移动机械臂系统对变电站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ion Switch,下文简称GIS)进行无损检测可以极大地提高设备检测效率,减少和防止因GIS设备故障造成变电站停电事故的发生。本文依托南方电网重点科技项目“电力设备X射线无损检测与机器人关键技术”,针对室外变电站GIS设备无损检测任务需求,开展移动机械臂双机协调运动规划研究,并进行仿真分析和物理样机实验验证。首先,综述了双移动机械臂协调规划技术相关的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运动学建模、轨迹规划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机械臂的运动学展开研究,分别进行了移动机械臂单臂和双臂系统的运动学分析。然后,基于运动学模型深入研究双移动机械臂系统的轨迹规划方法。接下来,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对双移动机械臂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设计。最后,对双移动机械臂系统协调规划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双移动机械臂系统运动学模型。首先根据双移动机械臂系统结构特点分别求解三自由度发射机操作机器人和六自由度成像板操作机器人以及移动平台的运动学模型;然后基于无损检测任务需求,建立双移动机械臂系统协调作业的运动学模型。(2)开展双移动机械臂系统轨迹规划研究。以UR10机械臂为例,在得到其灵活工作空间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操作度性能指标的移动机械臂轨迹规划策略。针对单个机械臂,提出了一种基于GA-APF的机械臂路径规划方法,并在此无碰撞路径上选择若干型值点进行B样条轨迹规划;针对平台,同样基于GA-APF规划出一条无碰撞路径。最后,分析任务需求,设计了沿固定镜面和绕旋转镜面的任务规划模型。(3)进行双移动机械臂控制系统集成设计。在分析系统设计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搭建发射机操作机器人和成像板操作机器人物理样机的控制系统。双移动机械臂控制系统包括由地面基站和手持控制器组成的上位机和两台移动机械臂组成的下位机。为体现模块化思想,将系统分为控制模块、驱动模块、通信模块等进行设计。(4)开展双移动机械臂系统仿真和实验研究。针对双移动机械臂系统的运动学建模和轨迹规划方法,基于MATLAB机器人工具箱分别进行仿真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仿真指导实验的方式,在室外模拟环境中开展双移动机械臂系统轨迹规划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系统运动学模型和轨迹规划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过频率复用技术提升了频谱效率,但由于波束间通信业务量分布具有非均匀特性,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强化学习技术,研究设计能够避免
观察了刺人参皂甙(CRS)静脉注射对大鼠血压等的作用,CRS(10mg/kg)静脉注射可使大鼠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而CRS(30mg/kg,100mg/kg)则可引起大鼠MAP明显升高(P〈0.05),此作用可被妥拉苏林对抗。同时测定血浆单胺类物质浓度的结果表明,给予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
目的:研究气管内镍钛金属网状内支架生物相容性。方法:在实验兔气管内放置30枚网状内支架,通过观察其1周~6个月局部组织和全身反应,初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自制镍钛记忆内支架具有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电梯变频器的保护电路和制动器安全回路没有必然联系,进而造成外部电压过低时,变频器的保护电路瞬间动作,但是制动器安全回路确没有反映,从而产生电梯的满载墩底或顶层空载冲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宫颈糜烂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情况。结果:102例宫颈糜烂患者中,HSV-1和HSV-2阳性率分别
根据线弹性断裂力学和锻件本身的材料性能,保守地估算了临界缺陷尺寸。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_(1c)是利用Begley—Logsdon关系由夏比冲击功和屈服强度计算出来的。
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对M304号西汉墓进行了发掘,墓中出土有鼎、勺、钫、盘、匜等铜器和璧、环、剑璏、剑珌、带钩等玉器,为研究淮阳一带汉代墓
创造性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路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培养创新观念,要不断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育人观,确立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