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花朵”——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h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婷是一个天才式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曲美丽而忧伤的歌!她的诗歌,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本文从其诗歌忧伤的感情基调着手,结合其抒情性,主要分析研究舒婷诗歌创作在音韵节奏和意象运用上的艺术特征。 正文部分围绕舒婷诗歌忧伤的抒情艺术分三章加以阐述。 第一章主要论述舒婷诗歌忧伤的主旋律。舒婷的诗诞生在中国的苦难岁月,忧伤是她情感和创作的一大特色。她的诗,既是对时代忧伤的抒写,也是对爱情忧伤的诠释,同时亦流露着温婉柔情的母性情怀;她把个人忧伤与大众的忧伤结合在一起,在忧伤中又蕴含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第二章主要阐述其忧伤的抒情与音韵节奏艺术的关系。她的诗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音韵节奏随着情感的流动而自然变化,是对“随情赋形”理论的完美诠释。 第三章主要分析其诗歌忧伤的意象艺术。她的诗歌意象十分丰富,其意象的变化与组合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天成,具有“因情置象”的特点。
其他文献
阿胶枣:  多吃会影响食欲。  一次三五颗即可,阿胶枣清甜可口,被不少女性当作营养零食,其也确有养颜补血功效,适合血虚人士服用。但因其滋补,故易滋腻碍胃,多吃会影响食欲,服用过量还容易上火。尤其是本身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咳嗽痰多,或牙疼、咽喉肿痛,腹泻便溏的人不宜服用。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好也不要吃,以免造成经量过多。  龟苓膏:  痛经患者不宜多吃。  正宗地道的龟苓膏由龟板、土茯苓、苍术、生地
期刊
女儿初二,越来越叛逆了,平时跟她好好聊个天都难,甚至还撒谎说补课,实际上去哪里也不跟我说。更令我伤心的是,我为了解她看了她日记,里面有好多对我“不可理喻”、“更年期”的描述,我真不知道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她的问题了。青岛:颜文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个曾经火极一时的电视剧里的故事,随着晚婚晚育的日益普遍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将会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现实。处在心理动荡期的两代人碰撞在一起,经常会出现“火
期刊
本文论述张岱的文化小品,希望通过对《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的分析,彰显一代散文家张岱的文化品格。 第一章论述张岱的文化小品观。首先论述文化小品的内涵,从时人对文化
一“宝马男”与骑电动车男子在路口发生争执,从车中取出刀砍向骑车人,结果反被骑车人自卫砍死;一骑电动车男子与的哥发生争执,不停叫骂踢打,结果自己心脏病突发死亡……最近几则新闻令人感慨:冲动也许只有区区几秒,但其造成的后果常常是一辈子。  脾气火爆有时是种病  41岁的魏先生是单位尽人皆知的火爆脾气,他所在部门有十三名同事,大多数被他殴打过,最严重的一次是参加宴会,由于话不投机,怒火中烧,把桌子掀了个
期刊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1911-1992)学兼四部,著述宏富,于清入学术研究甚多,影响甚大。《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2.9-1947.1)主要记载其平日读书、治学、教学以及
要给学龄儿童家长的“烦心事”做个排名,陪孩子写作业绝对名列前茅,甚至有家长提到这事儿就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但这又是许多家长日常的“必修课”。前阵子,“陪孩子写作业,家长做了三个支架”的文章在朋友圈火了,引发热烈讨论。孩子写作业怎么就那么难?陪孩子写作业就不能“和谐”一点吗?  家长“气出病”,源于“不合理信念”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瑶说:一些家长陪孩子写作业陪进了医院,源于家长内在的“不合理信念
期刊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此,医学上已把糖尿病歸属于身心疾病范畴。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交感神经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期刊
从中国古典文化的原初意义上来说,人类的“精神"参天地万物而在“此在”中实现超越,进而产生文明。这个“文明”指的是本源上亲近自然,实现人类与万物的相互交接与亲密无间的融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老师们就告诉过我,每一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方法,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而我很长一段时间相当惆怅,好几次发现,一味依样画葫芦学着其他老师的样子管理学
期刊
几十年前,打电话还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如今很多人得了电话恐惧症,没有什么大事就别打电话这一条,成了如今当代人新的社交准则。不少人听到铃声就会紧张,拿起话筒便会焦躁不安,想起电话内心就充满了抵触。  电话背后隐藏的未知压力  “电话恐惧症”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应激障碍。心理学家解释称,首先要将单纯的反感与病理学区分开来。人们对电话的排斥可能源于社交恐惧症或者是抑郁情绪,也可能由焦虑或某次精神创伤导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