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基C=C/C=O键原位加氢/脱氧多功能催化体系的构建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_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基C=C/C=O双键的加氢/脱氧反应是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和生物燃料制备的主要途径。但上述反应往往需要在高压H2的氛围下进行,存在H2储存、运输上成本高、安全隐患等问题。采用供氢剂(如醇、甲酸、烃类化合物等)替代H2的原位加氢技术能合理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然而,原位加氢催化剂需要同时具备优异的供氢剂脱氢与反应物加氢活性,且保证两步反应达到动力学平衡,极大地增加了催化剂的设计难度。现有的原位加氢催化剂大多集中在贵金属,其催化表现远不如传统加氢催化体系,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串联反应的有序性、副反应速率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主要以糠醛和脂肪酸为模型反应物,使用醇取代H2作为供氢剂,开发多个糠醛和脂肪酸高效、高稳定性的原位加氢脱氧非贵金属催化体系,并阐明原位加氢的反应机理。主要的工作总结如下:
  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Al2O3负载的单金属Cu、Ni及不同Cu/Ni比的双金属Cu-Ni催化剂,并将上述催化剂应用在以异丙醇为供氢剂的糠醛原位加氢催化体系中。通过XRD、H2-TPR、TEM、XPS、ICP-OES等表征手段解析了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发现双金属催化剂主要是以Cu-Ni合金的形式存在。其次,通过对比不同组成催化剂的活性差异,归纳出催化剂组成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规律,阐明了双金属的协同催化机理,发现Cu基催化剂上中间产物糠醇的加氢脱氧活性较低、Ni基催化剂上呋喃环的过度加氢是影响多步反应高效耦合的主要原因。而Cu-Ni合金催化剂由于促进了各步反应的动力学平衡且有效抑制了副反应进行,使得目标产物2-甲基呋喃的选择性显著提升。随后考察氢源种类、催化剂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重复使用性等对该反应体系的影响,筛选出优化的催化反应条件。在230℃、4h下得到了83%的2-甲基呋喃与2-甲基四氢呋喃的总收率,且该催化剂在重复使用4次后所得2-甲基呋喃收率基本保持不变;
  2)基于1)中Cu-Ni双金属催化剂优异的协同催化表现,本章将Al2O3负载的单金属Cu、Ni及双金属Cu-Ni催化剂应用在甲醇水体系油酸原位加氢脱羧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Cu-Ni/Al2O3催化剂相对于单金属催化剂活性显著提升,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所得目标产物十七烷收率超过90%。此外,通过C2H4、C3H8、乙酸-TPD等化学吸附手段阐述了双金属催化剂优异性能的原因是各步反应达到了动力学平衡且裂解等副反应速率降低。Cu基催化剂较差的脱羧活性、Ni基催化剂对碳碳键的吸附过强而引起的裂解反应是单金属催化剂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另外,考察了Cu-Ni/Al2O3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如XRD、DSC-TGA、TEM、CO-TPD、BET,论述了催化剂使用后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载体Al2O3的水热稳定性较差。最后,通过不同中间产物的反应规律探索提出了以Cu-Ni双金属催化剂、甲醇水供氢为基础的油酸原位加氢脱羧制备十七烷的路径;
  3)由于Al2O3载体水热稳定性不佳,导致Cu-Ni/Al2O3催化剂在甲醇水体系下油酸原位加氢脱羧反应中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差。因此本章选取水热稳定性更好的ZrO2载体替代Al2O3,随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ZrO2负载的Cu、Ni及Cu-Ni双金属催化剂,并应用在甲醇水体系油酸原位加氢脱羧反应。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如XRD、H2-TPR、TEM、EDS-面扫描、ICP-OES揭示了双金属Cu-Ni/ZrO2催化剂为Cu-Ni合金分散在m-ZrO2与t-ZrO2上的结构,该催化体系与2)中Cu-Ni/Al2O3的催化机理类似。Cu-Ni/ZrO2催化活性明显低于Cu-Ni/Al2O3,主要原因在于Al2O3的比表面积更大,有利于Cu-Ni合金的分散并防止其烧结。此外,Cu-Ni/ZrO2催化剂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主要归因于Cu-Ni合金与ZrO2的强相互作用力及ZrO2良好的水热稳定性;
  4)上一章的研究表明在甲醇水体系下,脂肪酸、脂肪醇等在Cu基催化剂作用下很难进行脱氧反应,抑制了烷烃的生成。鉴于此,本章设计了非贵金属Cu基催化剂催化脂肪酸原位加氢制备脂肪醇的技术路线、论述了载体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脂肪酸原位加氢制备脂肪醇的反应机理。通过选择不同的载体,如ZrO2、MgO、Al2O3,考察载体效应在脂肪酸原位加氢过程中的影响。其中Cu/Al2O3具有最高的Cu分散度、最小的Cu颗粒尺寸和最大的CO2吸附量,使其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其次,采用XRD、H2-TPR、TEM、EDS-面扫描、BET、C0-TPD、CO2-TPD等手段揭示了不同Cu基催化剂的理化性质。另外,通过气相产物的检测发现原位H主要来自于甲醇中C-H和O-H键的断裂,以及中间产物CO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最后,考察了不同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筛选出重复使用性能最好的催化剂Cu/ZrO2;
  5)本章通过不同制备方法得到m-ZrO2和t-ZrO2负载的Cu基催化剂,并有效调控Cu与t-ZrO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深层次地考察载体结构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活性考评发现具有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的Cu/ZrO2在甲醇水产氢、脂肪酸加氢、脂肪酸原位加氢等反应上的活性均明显强于Cu/m-ZrO2及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弱的Cu/t-ZrO2。通过XRD、TEM等表征证明了各催化剂中载体的晶型种类。此外,采用H2-TPR、EDS-面扫描、CO-DRIFTS、XPS等表征揭示了不同Cu/ZrO2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通过乙酸-TPD、乙酸-DRIFTs和DFT计算等手段证明了乙酸和H在t-ZrO2上的吸附均明显强于m-ZrO2,发现了Cu/m-ZrO2活性较差的原因。此外,DFT计算的结果进一步阐明了具有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的Cu/t-ZrO2形成丰富的金属-载体界面是催化剂具有优异原位加氢活性的原因。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以带有已知互联项的复杂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李亚普诺夫方法(Lyapunov)提出互联条件,研究了组合系统的镇定控制及鲁棒镇定控制等问题,并且每一种方法都给出了仿真实例,以说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及实现步骤;其次研究了如何应用Rantzer方法控制复杂系统,Rantzer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系统稳定判别方法,具有很广的研究前景;最后研究了复杂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控制问题,研究的复杂系统一般都具有未知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采用人脸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脸识别技术已在一系列与边境入口管理、犯罪监控与调查、金融安全保护密切相关的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现有人脸识别系统极容易受到攻击者的恶意欺骗攻击,攻击者通过伪造人脸能轻易地欺骗现有最先进的商用人脸识别系统。因此,鉴别人脸识别系统所采集的人脸图像、视频真实性和
目的本文旨在为弓形虫感染的临床病例检测建立特异性PCR诊断方法。方法本研究以弓形虫ITS-1序列为种特异性遗传标记,采用有限稀释法稀释速殖子DNA,经PCR扩增,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用同一引物扩增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原虫和弓形虫,检测PCR方法的特异性。人工感染小鼠和家兔,用组织触片法和PCR方法检测感染动物的组织,并检测10头临床疑似病猪的肺脏、肺门淋巴结、脾脏、肾脏的肝脏等组织。比较两者的敏感性。
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健康,准确全面的空气质量数据,能够为环境部门制定污染治理策略和居民安排出行计划提供有用信息。城市中建设和维护监测站的费用非常高,所以在城市建设的监测站数量非常有限,从而导致大部分城市区域处于监控空白状态。城市中存在很多影响空气质量变化的潜在因素,空气质量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发生很大变化,提前知晓这些变化也非常有意义。所以空气质量预测问题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预测未知区域的
会议
During quite a long period of tim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is a language form which is used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leading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under the driving of the co
[db:内容简介]
选择性氧化反应是目前化学工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甲苯侧链氧化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以寻求能大量生产附加值高的甲苯下游产品的工艺。针对甲苯氧化中反应条件严苛、转化率和选择性低的难题,本文通过界面调控等方法,以Co3O4为核和MnO2为壳制备核壳结构Co3O4@MnO2催化剂,构筑钛基电催化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电催化膜反应器(ECMR),开展出一条绿色高效的催化甲苯液相氧化的工艺路线。  首先
胰腺癌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疾病,五年生存率小于8%。因其早期诊断困难且对现有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敏感,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十年中没有明显改善。与单药治疗相比,多靶点联合治疗效果更好,但目前针对胰腺癌的最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只能让患者平均生存期从6.8个月提高到11.1个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有效的多靶点联合治疗方案。胰腺癌难以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PSC(胰腺星状细胞,
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CO2是主要人为排放源。电厂烟气具有排放量大、成分较为复杂、CO2分压相对较低等特点,吸附法、膜分离法等碳捕集技术均不太适用,而化学吸收法由于其在低CO2分压时具有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和净化效率高等优势,是目前电厂烟气脱碳的最佳选择之一。传统的有机胺化学吸收剂存在再生能耗高、易挥发、易氧化降解等缺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