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传统电解质是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的,这些电解质溶液与锂电极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易泄漏,易燃烧,使用寿命不够长。然而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具有质轻、无泄漏、易成膜等优点,在二次电池、电致变色器件、化学晶体管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方兴未艾。现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现已进入第三代,即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中无机粒子(如TiO2, ZrO2, Al2O3)得到的无机粉体-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尤其无机纳米粒子掺杂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表现出许多优点,本文通过设计合成,制备出一系列性复合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对其化学结构、热力学性质、离子导电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首先,合成了一类线性聚醚聚氨酯,并以此聚合物为基体加入锂盐,分别掺入纳米SiO2、纳米TiO2制备了两类复合聚合物固体电解质(CSPE)。在室温下,纳米SiO2复合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最大,达到6.40×10-6 S/cm。通过红外光谱、热分析及交流阻抗等手段研究了电解质本体,以及掺入无机氧化物粒子之后其质量分数与离子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纳米SiO2质量分数达到15%,纳米TiO2质量分数达到25%时离子电导率最大。在室温下,加入纳米SiO2比加入纳米TiO2的离子电导率要高,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差距越来越小。2.其次,用聚乙二醇单甲醚-400与甲基丙烯酸直接酯化反应,以甲苯为带水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了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酯。通过实验确定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400的摩尔比为2.5:1,反应温度是115℃,阻聚剂对苯二酚为0.78% (以醇酸总质量计),反应时间为9 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为3%(以醇酸总质量计),产率为87.5%。产品结构经IR和1HNMR、13CNMR表征,证明为目标产物。之后利用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酯与丙烯酸六氟丁酯共聚合成高聚物,并以此聚合物为基体与锂盐络合,并掺入纳米SiO2,而得到复合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对其结构、离子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交流阻抗分析对聚合物基体及聚合物电解质进行了分析。在室温下,纳米SiO2质量分数达到15%时,复合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大,达到1.6×10-6 S/cm。3.蛭石通过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HTAB)处理得到有机化蛭石,利用FTIR、XRD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聚乙二醇熔融直接插层有机化蛭石得到PEG/OVMT复合材料,之后此复合材料与锂盐复合得到聚合物固体电解质,通过TEM、交流阻抗等手段研究了其复合材料与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研究发现在室温条件下,当有机化蛭石含量为1 wt%时,复合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达到最大,为2.1×10-5 S·cm-1
其他文献
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之后新增的一个维度。新农村建设对应的是整个文明体系。其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对应的是
报纸
根据学习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成果,结合华罗庚先生的读书方法,构建了数学阅读由薄到厚析物入微及由厚到薄总揽全局的策略,以配合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介绍了南宁市武鸣区的概况,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总体规划层面构建了该城市水安全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水安全评价结果,提出了雨洪水安全建设策略,从而优化完善流域的水
本文结合人文关怀理念的具体特征,介绍了这种新理念引导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现状与优化方式。
研究了一种适用于二噁英生物检测法的样品前处理仪器(SPD-600),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净化效果和内标回收率,建立了一种新型酶联免疫系统(DXS-600)测定二噁英的方法。研究表明,S
山西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义务教育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作为外来语言的英语教育,更是存在诸多问题。从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英语学科的教学现状出发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转变,人们对产品包装越来越挑剔,中国传统产品包装的设计也必须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对传统产品包装设计是享用不
<正>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大背景下,如何严标准使用干部、严措施管理干部、严纪律约束干部,成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项课题。扎紧选人用人的藩篱,就是要在程序执行、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乡村体系建设规划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运用考古材料和文献相印证的方法 ,追述了汉唐之际中日两国频繁的服饰文化交流 ,指出中国的服饰在饰品、织物、服装样式、服饰制度等方面对日本服饰乃至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