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tz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燥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部分外感六淫之一,始载于《内经》,后世医家亦多有论述,或表其象,或辨其性,或论其方,散载于各类病案及一些理论著作之中。外燥邪气致病广泛,但由于其特性不如风、寒、暑、热等邪气明显,且易与寒、热、风等邪气夹杂致病,临床症状常有寒温两种性质,不易与寒、热邪气鉴别,故对外燥致病的研究不如寒热等邪气全面、深入。本课题拟在已完成的研究基础上,就外燥概念的辨析,历代医家对外燥的论述、外燥的自然特性及产生、外燥的季节性、外燥的地域性、外燥的阴阳属性、外燥的致病特点、外燥的传变规律及病机演变、肺脏相关理论及气象医学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依据外燥的自然特性,建立模拟自然条件下外燥模型,以外燥对模型小鼠肺表面活性物质DPPC、SP-A、SP-D,支气管及肺上皮细胞核因子NF-κB,肺组织黏液基因MUC5AC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为中医学外燥伤肺理论提供更高水平的科学实验依据。并对丰富中医六淫病因学研究和指导中医临床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理论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外燥的各项特性。中医学“燥”的概念,是在对“燥”这一现象的长期认识和观察的基础上,基于取类比象的思维而形成的。因此很难作出精确的、单一的定义,应该从病因、病机、症状等不同方面分析、理解。古代医家将空气干燥时的自然现象与人体发病后的症状特点进行类比,总结出了凡是与干燥气候有关的、具有干燥枯涩、损伤津液、容易侵犯肺脏等特点的致病因素,就是“燥邪”。“燥”是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而六气是自然界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外燥的产生与年份、季节、地域等密切相关。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金运太过之年“燥气流行”,容易出现燥气发生过强、变化过快的情况,产生燥邪致病的情况;木运不及之年木运不及,金克木,所以“燥乃大行”,燥邪致病的情况也比较容易发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外燥的产生有了新的内容,人为的“外燥”日益增多。现代社会空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容易产生一个小的“外燥”环境。外燥以秋季为主,四季皆有;于方域则西旺,四方四隅皆可见燥。历代对外燥阴阳属性争议颇多,有分属阴、阳和两者皆而有之几种观点。外燥邪气致病,其主要致病特点有五:病变以肺经为主、易伤津液、易从火化、易克伐肝气、易滞涩气机。外燥侵入人体遵循由外入内、由上到下、由气及血的传变规律,根据其性质的寒温分别有不同的症状。《内经》提出“燥者濡之”总则和“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的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内燥和外燥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区别主要有:概念属性不同、证候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联系主要有两点:两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临床表现上相互关联。本课题搜集、整理、分析了历代中医文献中“外燥”的相关内容,对外燥的概念、季节性、地域性、阴阳属性、致病特点、传变规律、自然特性及其产生、治疗进行了归纳总结,比较系统地完成了中医学“外燥”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方法各组小鼠在人造气候箱内,参照相关文献,采用“温度-湿度-风”综合刺激法建立模型,实验条件由人工气候箱精确控制。各组分别在第6、12、18天麻醉、脱臼处死动物后,取标本-80℃冰箱备用。1.肺组织MUC5AC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肺组织NF-κB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支气管NF-κB活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4.肺泡灌洗液中SP-A含量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5.肺泡灌洗液中SP-D含量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6.肺泡灌洗液中DPPC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结果1. MUC5AC基因表达。常温常湿组各时项MUC5AC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温燥组、凉燥组第12天,第18天MUC5AC基因表达高于各自的第6天表达(P<0.01),而且常温燥组第18天MUC5AC基因表达低于其第12天表达水平,高于其第六天水平。2. NF-κB基因表达。温燥与凉燥组各时相NF-κB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常温常燥组(P<0.01),温燥组各时相NF-κB基因表达与常温燥组相比较有所降低(P<0.05),燥组第12天,第18天基因表达高于常温燥组,第6天表达明显增高(P<0.01)3. NF-κB活性。凉燥组第6天、第12天、第18天肺组织NF-κB活性均低于常温常湿组(P<0.01),常温燥组第12天,第18天NF-κB活性亦低于正常组(P<0.01)。温燥组、凉燥组第6天NF-κB活性均低于常温燥组,而第12天、第18天则无明显差异。4.SP-A含量。温燥组及凉燥组在第6天、第12天、第18天SP-A含量均高于常温常湿组(P<0.01),,而常温燥组各时相SP-A含量均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组(P<0.01)。温燥组与凉燥组SP-A含量第6天、第12天无差异。5.SP-D含量。温燥组及凉燥组在第6天、第12天、第18天SP-D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温燥组、凉燥第6天、第12天SP-D含量高于常温燥组(P<0.05),温燥组第18天SP-D含量高于常温燥组(P<0.05),而凉燥组含量与常温燥组无差异。6. DPPC含量。温燥组,凉燥组DPPC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温燥,凉燥两组相比较无差异。温燥组第6天,凉燥组第6天、第18天DPPC含量高于常温燥组(P<0.05),温燥组第12天,第18天凉燥组第12天DPPC含量显著高于常温燥组(P<0.01),凉燥组第12天、第18天,凉燥组第12天DPPC含量显著高于常温燥组(P<0.01),结论1.不同类别的外燥邪气侵犯小鼠后,小鼠的MUC5AC基因表达均上调,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说明不同类别的外燥邪气侵犯小鼠肺脏后,肺不能通条水道,津液滞留成为痰饮。2.各造模条件及时相下,小鼠支气管NF-κB基因表达下调,其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提示外燥邪气伤肺,损伤正气。3.外燥邪气侵袭小鼠肺脏,导致其NF-κB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其中温燥与凉燥对NF-κB活性的影响并无差异。4.外燥袭肺,小鼠肺泡Ⅱ型细胞和气道Clara细胞增加了SP-A的合成与分泌,用于抵御外燥邪气对肺脏的损伤。5.在不同温度湿度空间的外燥模型条件刺激下,小鼠SP-D的合成与分泌增加,提示外燥伤肺后,机体鼓舞正气抵御外邪。6.外燥模型条件下,温燥组,凉燥组DPPC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减少,提示外燥邪气损伤小鼠肺脏津液,并影响其主气、司呼吸的功能。
其他文献
自近代以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来自五湖四海的异质文化,形成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发展
为研究内源酶激活剂对华南地区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乳成分和饲料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60头胎次(2胎)、泌乳天数[(212.99&#177;3.84)d]、日均产奶量[(23.18&#177;0.67)kg]相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sp2杂化的碳结构,引起很多学者关注,已在其独特的电学性质、光学性质、磁学性质、热学性质、机械性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在各式各样的器件方面,石墨烯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逆向物流正以其重视对废旧品的再利用以及对生态污染的控制进行研究而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而库存控制无
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构成的二维平面结构的新型碳材料。自2004年首次获得可以在室温独立存在的石墨烯以来,石墨烯已经在纳米电子学、传感器、纳米复合材料、电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特征,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总结2008-2011年在我科临床上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5位患者的临床特征;取5位患者及
作为解决大规模计算问题的重要手段,高性能计算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科学与工程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其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庞大、复杂且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计算任务,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正在全球引起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伴随着这一变革,军队信息化成为加速实现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
随着城市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地下金属管线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走向的定位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地下金属管线无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更新换代速度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