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在文化本质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词汇”,表达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它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人类建筑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寻找能挡风遮雨之所的本能上去,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对建筑的要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此了。人类独有的精神需要与理性思维使人能够通过理智的思考,有目的的进行建筑活动,构筑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些已经超出了人的本能之外了。所以,可以说人类的建筑具备了精神意义和功能。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古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爱情海建筑一起誉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具有着自身独特的精神意义。它受到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有着“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宗庙为先”的伦理特性。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是各种文化精神相互结合而成的整体,儒家、释、道家都是这个整体的构成要素,这其中又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占主导核型地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建立伦理礼制为行为准则,当然建筑也不例外。等级森严,一丝不苟,这样以伦理礼制等级为依据,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形象被人们与政治和伦理礼制联系起来,并认为这是本于天道的,因此,建筑等级制度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建筑的“内在”要求,不可违背。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都是以儒家的“上下之礼”和男女尊卑之礼为基本准则的,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等。历代对礼制的规定不断引经据典,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对“伦理礼制”、对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尊重长者”是传统伦理思想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继承发扬的同时要注意到的是旧的伦理制度推崇在“父子”人伦中强调父权的绝对权威,在我们今天则要避免强调绝对权威这种旧伦理思想的制约。当代建筑规划的基本伦理取向应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重,确保基本的社会公正。但在这种公正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特别是对老年群体的关怀和保护。对老年人来说,安全、舒适和易于与外界交流越来越成为老年人重要需求。尽管大部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家中,但是目前在很多国家,特地为老人设计的新型住房已经开始供应了。重视老年群体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体现了我们对“尊长”这一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本文主要阐述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伦理礼制体现。通过对传统伦理礼制起源、发展以及制度内涵的阐述,分析它们的建筑布局特点,阐述了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伦理内涵,从而说明建筑与伦理之间的历史关联和内在联系,并找到伦理礼制适应建筑中的优良精髓,发扬“尊老”精神,为中国当代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