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占缺血性卒中约20%~25%,预后往往不良。以往研究注重血管外因素,而忽视了血管本身的变异。本文旨在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的种类及DSA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1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对DSA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的种类及其合并其他血管病变的情况,并对其分布、形态进行观察以及其临床意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在本组1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中,共检出椎动脉起源变异26例(2.09%),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5.2岁。共发现椎动脉发育不良328例(26.5%),男性256例,女性72例,其中检出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14例,合并后循环缺血206例(发育不良侧发生后循环缺血比率占18.47%(58/314),发育正常侧发生后循环缺血比率占47.13%(148/314)),发育正常侧发生后循环缺血高于发育不良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动脉发育正常侧314例中伴狭窄293例,其中椎动脉正常侧狭窄程度>70%142例,发生后循环缺血比率占44.37%(130/293),狭窄程度<70%151例,发生后循环缺血比率占6.14%(18/293),椎动脉正常侧狭窄程度与后循环缺血发生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现窗式椎动脉或基底动脉5例(0.05%),男性4例,女性1例,成窗位置位于椎-基底动脉交界或基底动脉起始处3例,椎动脉起始处1例,椎动脉V3段1例,均未发现与其供血区相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发现原始三叉动脉4例(0.03%),男性3例,女性1例,均属SalztmanⅠ型,未发现与原始三叉动脉区相一致卒中。共发现胚胎大脑后动脉共110例(8.9%),男性49例,女性61例,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66例:双侧胚胎大脑后动脉38例,合并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全14例,合并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2例(LV3例,RV9例);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32例,合并双侧椎动脉发育不全2例,合并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20例(LV9例,RV11例);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40例,合并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4例,合并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4例,(LV9例,RV5例);胚胎大脑后动脉与非胚胎大脑后动脉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两者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在后循环缺血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对侧优势椎动脉病变时容易导致后循环脑梗死。2.认知并掌握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的DSA影像学表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对脑血管病的明确诊断,以及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