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的想象和诠释——《良友》画报(1926-1945)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315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如今对“老上海”怀旧这一新时期的文化现象,本论文采用文本分析和历史分析结合与交叉的方法,考察《良友》画报(1926-1945)文本中的象征表意实践,尤其是其中如何实现文化的交融,即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挪用、僭越或吸纳等方式建构新的文化主体性,并通过这样文化交融想象半殖民政治经济秩序下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以及由此构成的文本不仅为我们今天想象老上海的风华提供了什么象征资源,而且为当代上海建设成为21世纪“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展开想象的资源。  为此,第一,本论文的论述并不立足于描述《良友》作为一个媒体或是一个历史现象的存在以及自身得以创办、发展和消亡的生命历程,而是试图将《良友》作为一个窗口,窥探上海在半殖民时期成长为“国际大都市”过程中的文化交融-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所阐述的不同文化体系相碰撞时的相互解构过程。第二,将《良友》所呈现的文本作为雷蒙德·威廉姆斯所阐述的文化实践活动,尤其是其中时尚、女性形象和影像这三个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主题领域,从而解读在特定历史场景下这一文本以及文本时刻与其发生的历史场景之间的接合。第三,通过对《良友》背后的编者群像及其变动的大致勾勒(包括他们的关系网络和与此相关的出版编辑等实践活动的描绘),以进一步支撑上述对文本时刻的解读,并探讨文化交融方式得以实践的社会实践这个成因。简单来说,本文的主旨是在老上海的半殖民历史场景下,《良友》所留存的象征资源如何蕴含了通过画报编辑者们的文化实践而生成的文化交融,并因此为我们今天想象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构成了什么样的提示。  本文的分析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良友》画报的经验对于今天的传媒,尤其是文化、时尚类期刊的文化实践亦不乏借鉴之处,本文对《良友》文本的分析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文化混杂,并批判地分析今天的传媒,尤其是文化、时尚类期刊的文化再现;另一方面,重新思考对“老上海”的想象与当今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之间的关系,特别提醒我们警觉运用《良友》等媒体资源想象老上海会如何制约我们今天对上海的想象,并进而思考在当今的场景下,如何开发和运用历史资源,使得在对上海作为新的各种文化体系交织的场所、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前沿予以呈现和叙说中,批判地反思历史,既不陷入历史的虚无,也不沉浸于对过去半殖民秩序下依附者的风华的迷恋。
其他文献
为满足长沙市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需要,研制成功TLJ 130 t磁悬浮轨道交通架桥机。该机采用拆装式墩旁托架新型结构,可以实现在桥梁侧面喂梁的架梁工艺,解决了在狭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这八座城市为外围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以特大城
《中国好声音》是近几年中国电视音乐真人秀中的佼佼者,从它开始,中国的音乐真人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该节目的话语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电视音乐真人秀如
(上接2004年第1期第17页)三、后浇带及沉降缝的施工后浇带是现代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后浇带一般留置在裙房紧连高层的结构部位.一般情况下,后浇带两边的结构是同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主要针对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公众使用手机媒体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手机媒体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这些技术条件既包
近2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汹涌澎湃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领域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与此有着密切关联的大
期刊
作为最重大的全球媒体事件之一,奥运会是各大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本文旨在研究,在目趋激烈的奥运会新闻竞争中,面对电视和新媒体的强势,传统纸媒体育报道的生产方式发生如何
本文研究中国大学生中的美剧观看现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访谈的方法,试图解释美剧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本文认为,观看美剧的大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女性略微多于男性。他们一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