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与钒氮对微合金钢热变形速率敏感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143634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合金钢的高温变形行为对控制热轧过程以及热轧产品的尺寸精度和最终性能非常必要,目前对材料高温变形的热加工参数(如温度、应变速率、应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化学成分对微合金钢高温变形行为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应变速率敏感性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实验研究了1种低碳钒氮微合金钢(LCMN-C:0.05%,V:0.08%,N:0.015%)的热变形速率敏感性行为,并结合2种中碳钒氮钢(MCMN-C:0.33%,V:0.1%,N:0.014%、MCHN-C:0.33%,V:0.1%,N:0.023%)和1种中碳无钒对比钢(MC-Base-C:0.33%)的热变形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碳、钒氮对微合金钢热变形速率敏感性的影响规律。   采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通过等温恒应变速率热压缩试验,对 LCMN实验钢热变形速率敏感性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了900~1100℃温度范围和0.01~30s-1应变速率范围内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采用双曲线函数关系式表达峰值应力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关系,得到了本构方程和表观热变形激活能Q。基于Montheillet模型,进而绘制了LCMN的T-(ε)-m、ε-(ε)-m、T-(ε)-m等值线图,综合研究了温度T、应变速率(ε)、应变量ε对热变形应变速率敏感因子m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 LCMN实验钢的热变形行为具有很高的应变速率敏感性,临界应变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减小而降低。该钢的热变形行为对应变速率的变化较温度和应变量相比更为敏感。(2)通过对应变量在0.9时的T-(ε)-m图分析得到了 LCMN实验钢的m峰值位置:(1100℃,1s-1)和(950℃,0.01s-1),对应的数值分别为0.18和0.25。显微组织观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些m峰值区均为动态再结晶易发生区,从而,低碳钒氮微合金钢可以有多于一个热加工参数窗口供设计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时选择。   结合MCMN、MCHN和MC-Base实验钢热变形数据,分别绘制了三种实验钢的本构方程、动态再结晶图、T-(ε)-m、ε-(ε)-m、T-ε-m等值线图。系统研究了碳、钒氮对微合金钢热变形速率敏感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在不同应变速率区,钢的热变形激活能和硬化效应随碳含量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在较低应变速率时(0.01s-1、0.1s-1),碳含量从0.05%增加到0.33%时,热变形激活能从248.95KJ/mol增加到477.82KJ/mol,加工硬化效应增强;在较高应变速率时(1s-1、10s-1、30s-1),碳含量从0.05%增加到0.33%时,热变形激活能从428.11 KJ/mol降低到287.66 KJ/mol,软化效应增强。(2)与未微合金化的钢相比,钒中氮微合金化使中碳实验钢的热变形激活能从298.96KJ/mol增加到337.02 KJ/mol,阻碍了动态再结晶的发生。(3)与未微合金化的钢相比,钒高氮微合金化使中碳实验钢的m峰值位置从(950℃,1s-1)移动到(1050℃,1s-1)。   以上结果表明,实验钢的热变形行为具有很高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在不同的应变速率范围内具有不同的规律,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热变形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时,在研究材料的热变形行为规律时,应注意覆盖足够大范围的应变速率,以避免得出偏颇的结论。
其他文献
期刊
胍类低聚物具有高效、低毒且广谱的杀菌效果,可应用于众多领域。本文研究了胍盐低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影响抗菌活性的因素并将其键合到聚合物基体上,拓展胍盐低聚物的应用领域。
目的观察乳腺分泌性癌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组织化学特点,探讨鉴别诊断和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组织化学PAS及黏
Mg基非晶合金具有高比强度,高弹性极限等优异的性能,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但是Mg基非晶在室温下基本上没有塑性,极易发生脆性断裂,要开发Mg基非晶的实际应用必须要
学位
期刊
该文在综述现有的国内外伐根清理技术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大兴安岭落叶、桦树的根系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具有行走功能、操作自如的集铣切、扭动(振动)、提拔为一体的伐根清理机
几何是初中生普遍认为难学,任课教师认为难教的一门学科。倘若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如果教师处理得当,不仅会引起学生学
期刊
近年来,手性固定相液相色谱法已成为对映体分离中发展较快的方法,手性固定相(CSP)是指手性分子键合到固定相表面,手性固定相液相色谱分离是利用手性色谱柱分离对映体.这种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际上很多研究机构已经在实验室小面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大面积电池组件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