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害。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水热季节性分配失调,人类活动加剧等原因,加重了蝗灾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在我国“九五”期间,全国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发生面积累计达1.2亿亩次,特别是2000年飞蝗发生涉及12个省市区的160个县,发生总面积超过3000万亩次。据专家分析,蝗虫发生呈现不断加重趋势。蝗虫的防治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我国目前控制蝗虫危害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化学药剂来降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使用灵活等优点,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蝗虫的抗药性,农药的效能降低,污染环境,产生残毒,破坏生态平衡等等。因此蝗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 本研究从蝗虫自然病死虫尸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原菌HR-3,将其纯培养物回复感染2-3龄蝗虫,出现了相同的病死虫病症,并从回复感染致死的虫尸中分离到了相同的病原菌,符合科赫定则。该菌在普通肉汤胨培养基中,温度为28℃时生长良好,加入1%的蔗糖长势更为显著。该菌生长的pH范围是6.5-8.5。实验中采用活菌计数法计算细菌数,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该菌在培养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并持续到28h,28-48h是稳定期。48h后进入衰亡期。为确定该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和16SrDNA分子鉴定。根据生理生化指标,初步将该菌归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从分子水平上对该菌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HR-3菌株16S rDNA与RDPⅡ数据库中Serratia marcescens的16S rDNA的序列具有99.2%-99.3%的同源性,证实了之前的鉴定结果,确认该菌应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