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β基因与实验性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泸州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MGN),又称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多数患者预后差。MGN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明了,目前的研究认为与免疫反应有关,而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是MHC基因。本研究拟对控制免疫应答的Ir基因(immune responsegene)I-Aβ1片断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小鼠MGN发病机制的关系,以期论证Ir基因在肾炎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其分子病理学发病机制。 方法: 1.复制与鉴定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按照Border[1]方法,制备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ationic bovineserum albumin,C-BSA)。选用近交系BLAB/c小鼠30只,20±2g,雌雄对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实验组隔日尾静脉注射C-BSA0.2 ml,对照组小鼠隔日注射0.2 ml生理盐水(NS),进行全程对照,于注射第3周起每周检测每只小鼠尿蛋白2次,四周末杀检,进行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2.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iz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扩增并鉴定I-Aβ1基因。随机选取上述膜性肾病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作为I-Aβ1基因序列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取小鼠脾脏组织提取总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并鉴定RNA的纯度和完整性,用RT-PCR技术将总RNA逆转录成反向转录脱氧核糖核酸(complementary deoxyfibonucleic acid,cDNA),并对I-Aβ1基因cDNA全序列进行体外扩增。 3.设计扩增产物内部特异性引物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4.测序结果分析。将测序结果分别在BLAST上进行双重序列对比,以及Clustalx1.83多重序列对比。以杂合突变数、干扰峰数及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以Border法制备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小鼠尾静脉注射制备动物模型稳定可靠。 2.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示A260/A280在1.77~1.93之间,提示RNA纯度较好;1%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28s、18s、5s三条带,28s和18s条带明亮、清晰,并且28s的亮度在18s条带的两倍以上,表明提取的总RNA完整性好。 3.逆转录PCR扩增实验组和对照组目的基因,扩增产物与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分子Marker相比较示:扩增产物大小在300~400 bp之间,与预期350 bp相符,阴性对照组(未加cDNA组)无产物。 4.送检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送检20例均峰图明显,杂带较少,可获得清晰序列,实验组和对照组序列在BLAST上与正常序列对比,符合率分别为99.71%和99.94%;将序列文件中序列与DNA序列峰图对比,以峰图为准,校准每例标本的序列,用Clustalx1.83对实验组、对照组以及正常BLAB/c小鼠基因序列进行多重序列对比,结果实验组、对照组以及正常小鼠基因序列均一致。 5.杂合突变分析显示:实验组突变率为2.578‰,高于PCR扩增所致突变率(P<0.01);对照组突变率为0.286‰,也高于PCR扩增所致突变率(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05)。 6.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干扰峰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干扰峰的发生率为2.865‰,对照组为0.572‰,实验组比对照组更易出现干扰峰(P=0.021<0.05)。7.对实验组杂合位点进行分析。结果P=0.436>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四个位点之间突变的发生率有差异。 结论: 1.小鼠MGN模型建立成功。 2.I-Aβ1基因在实验性膜性肾病小鼠中杂合突变率和干扰峰出现率均增高,可能和小鼠膜性肾病发生有关,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报纸
报纸
期刊
期刊
报纸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