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与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远缘杂交的可行性,采用干法人工授精进行了杂交试验,成功获得两个杂交家系。对杂交子代生长情况(至164d)进行了观测并与大黄鱼进行比较,对杂交子代的形态与大黄鱼和鮸状黄姑鱼进行了比较和判别分析,同时利用AFLP和SSR标记技术结合倍性检测技术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成活率达到30%左右,但杂交受精率(29.0%、32.6%)与孵化率(75.0%、76.7%)要显著低于大黄鱼自繁(P <0.05)。2、2个杂交家系45d F1的全长和体长相对于大黄鱼超亲指数均为负值,绝对增重率小于大黄鱼自繁家系;但在45d-164d阶段,F1全长、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均显著大于大黄鱼自繁家系,到164d时相对于大黄鱼后代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3、F1在体色上同时具有大黄鱼的浅黄色和鮸状黄姑鱼的灰褐色;可数性状平均杂种指数接近双亲的中间值;可量性状平均杂种指数略微偏向父本鮸状黄姑鱼性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杂种F1与母本大黄鱼形态上更接近;从判别分析中挑选出6个贡献最大的参数构建了3个群体的判别方程,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的判别准确率达100%,杂种F1判别准确率为85.7%。4、DNA相对含量测定、AFLP和SSR分析45d杂交子代,结果显示90%杂交后代是杂交二倍体,另外有少量的杂交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5、用6对AFLP和6对SSR引物对7尾164d混养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显示:7尾杂交后代均为杂交二倍体,利用差异位点成功找到每尾子代的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