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和固定化菌剂研制及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日趋严重。石油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渗出、泄漏以及各种突发性事故,导致其进入到土壤甚至是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修复存在价格昂贵,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微生物修复方法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代谢,将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转化为CO2和H2O,具有污染小、费用低、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研究微生物降解石油烃行为对治理地下水中石油烃类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四种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培养土著微生物,筛选出优势菌群,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及其动力学行为;并通过吸附法制备固定化石油降解菌剂,探究菌剂最佳制备条件及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通过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统计分析。最后采集实际场地中受石油污染的地下水,分别添加游离菌和菌剂,对石油降解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测,揭示微生物对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行为。结论如下:1.菌悬液降解石油烃研究(1)微生物的筛选与培养四种土壤富集培养得到的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依次为:某地受石油污染的废弃土壤<某汽车修理厂中受机油污染的土壤<某私人加油站储油罐处受汽油污染的土壤<某污水处理厂处理石油废水后的污泥,最佳微生物来源为处理过石油污染废水的污泥。采用麦氏比浊法测定微生物生长曲线,该菌群的最佳生长周期为4个周期。主要优势菌群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动胶菌属,乳杆菌属,陶厄氏菌属,多形杆状菌属,生丝微菌属,拟杆菌,假单胞菌属。(2)单因素实验:在不同菌悬液的添加量、p H、温度和污染物初始浓度的环境条件下,探究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菌悬液添加量并非越多降解率就越高,在添加量为2%之后趋于稳定,最佳菌悬液添加量为2%;p H最优范围为6~8;温度的增加有利于微生物的降解,在30℃时,降解率达到最高,为84.7%;随着污染水样初始浓度升高(100 mg/L至2000 mg/L)降解率逐渐低降。(3)差异代谢产物分析:对产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两组样本全部处于95%置信区间内,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代谢水平差异较大,每组样本中各样品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相似度高;两组样本共筛选出453种代谢物。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的代谢产物具有显著差异(P<0.05)的共195种代谢物,非显著差异的代谢物有258种;代谢物中显著上调的有197种,显著下调的有256种。有24种代谢物在实验组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为酸类、醇类、酚类和嘧啶类,有37种代谢物在对照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实验组,主要为酸类、醛类、酮类、胺类和油脂类。(4)游离菌降解石油烃动力学实验:混合菌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为期10天的石油烃降解,混合菌对石油烃降解动力学过程更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R~2为0.9585,降解半衰期为3.49天。2.菌剂降解石油烃实验研究(1)菌剂制备条件研究:吸附法制备固定化菌剂,最佳制备条件为:炭烧温度400℃,改性方式先碱改后酸改,接种量10%,制备的p H 7,固定化时间24 h,固定化转速120 r/min。(2)菌剂降解石油烃动力学实验:菌剂对石油烃的去除过程在168小时(7天)达到平衡,菌剂降解石油烃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586。3.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地下水修复(1)游离菌对石油烃的静态降解:通过将2m L的游离菌添加到100m L不同浓度(50、100、200、500mg/L)的石油烃地下水中,进行10天的观测取样发现,游离菌对石油烃的降解一般在8天左右达到平衡,反应10天后,游离菌对不同浓度石油烃地下水的降解率分别为95.54%、94.14%、90.30%和89.45%。水样中微生物活性随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样的p H和温度变化不大。(2)菌剂对石油烃的静态降解:通过将1g菌剂添加到100m L不同浓度(50、100、200、500mg/L)的石油烃地下水中,进行10天的观测取样发现,菌剂对石油烃的降解一般在6天左右达到降解平衡且降解率高于游离菌对石油烃的降解。反应10天后,菌剂对不同浓度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97.84%、98.49%、97.40%和95.96%。水样中微生物活性随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样的p H和温度变化不大。(3)游离菌对石油烃的动态降解:对初始浓度为26.76mg/g的中砂(含水层介质)进行砂柱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降解过程较为缓慢,经过60天的微生物降解,含水层介质中石油烃浓度降解到12.43mg/g,降解率为53.6%。实验期间系统内p H变化较小,基本维持在7.12左右,温度基本维持在13.5℃。
其他文献
沥青路面在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中应用广泛,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温环境使沥青路面产生的温度病害,以及沥青对太阳辐射的高吸收率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利用高温相变材料的储热特性,将其制成微胶囊并掺入沥青中,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可对沥青路面的温度进行调控,在缓解温度病害及热岛效应的同时,可减少高温下沥青中有害物质的挥发,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以三种不同的高温相变材料(石蜡、硬脂酸、棕榈酸
学位
由于隧道内的光线较暗导致行车视线较差,对行车安全不利,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且需要消耗大量的照明资源。随着我国公路隧道数量的不断增多,隧道的行车安全问题和运营费用问题已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隧道内的行车安全性和降低运营成本,本文以三种不同亮度的铺装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的黑色普通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和浅灰色水泥混凝土铺装层进行对比,研究了高亮度铺装层表面的光学性能、抗滑性能等主要指标及其影响
学位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技术,由于其加热均匀性更好,不易导致沥青路面烧焦老化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现有加热控制技术中,恒功率加热容易导致过加热或欠加热的问题,影响沥青路面加热质量;而变功率加热要求加热单元功率输出频繁切换,导致能量损耗加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对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机组多单元分区加热方法进行仿真研究,以确定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机组各单元分区合适的热风温度和热风风速。主要研究
学位
随着我国社会对出行效率和安全要求的提高,隧道工程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为了保障隧道结构的施工和使用安全,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隧道支护结构中。不同断面形式的隧道衬砌在受荷变形过程中,其力学性能、屈服状态以及破坏形式都不同。纤维的掺入能有效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抑制裂缝的产生与发展,从而提高衬砌结构的强度与韧性。本文针对圆形、马蹄形和四心圆三种不同断面形式的隧道衬砌,开展了隧道模型侧
学位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思维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建模活动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模的过程是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建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主动建构实物与模型科学关联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的主动性;在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有效性;在采用量化思考模式探寻科学原理的
期刊
土壤墒情对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宜的土壤水分是获得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了解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监测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为指导农民适墒播种、抗旱保墒、高效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在水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磷酸盐过量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氟浓度超标可能会导致氟骨症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有效去除水中磷酸盐和氟离子不仅能改善环境现状,而且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聚焦于从三价铈(Ce(III))和四价铈(Ce(IV))的价态调控和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结构设计的角度制备吸附剂,并进行磷酸盐和氟离子吸附性能研究,为开发一种高效、稳定、经济的吸附剂提供新思路。本文制备
学位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渐上升,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如何确保行车安全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话题,车辆纵向防撞预警系统能够有效保障交通安全,从而避免交通事故和人身财产损失,因此本文对防撞预警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防撞预警系统现状的研究,发现当前安全车距模型未能充分考虑驾驶员与外界环境且模型准确性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人车环境的车辆纵向防撞预警系统模型。首先对安全距离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设计车辆
学位
道路作为主要交通设施,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自动或半自动提取道路信息可以提高效率、统一规格、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因而如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高效、准确提取道路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道路提取算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直接聚类算法提取道路自动化程度高,而道路提取质量较低;采用监督分类算法进行道路提取的精度较高,但需要大量训练样本,人工标注降低了算法的自动化程度;另外高
学位
以“制作潜水艇模型”为例,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主要环节有:项目引入、问题驱动、分析设计、实施操作、展示交流、反思改进。为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探索新路径,探寻项目式学习与物理课堂融合的有效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