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2SiO5环境障涂层的损伤演化与失效机制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C/SiC以其密度低、强度高、抗氧化性能优异等特点,是有潜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等热端部件,但发动机环境中的水蒸气等腐蚀介质会导致SiC/SiC复合材料性能迅速退化。环境障涂层(EBCs)涂覆在SiC/SiC复合材料表面,可以阻挡或减缓复合材料的损伤,对其起到保护作用。第一代的Mullite(3Al2O3·2SiO2)/ZrO2环境障涂层和第二代的Si/Mullite或Mullite+BSAS(1-xBaO-xSrO-Al2O3-2SiO2,0≤x≤1)/BSAS环境障涂层仅在1300℃以下使用,针对更高使用温度的第三代环境障涂层正处于材料与工艺开发阶段,稀土硅酸盐材料是第三代EBCs材料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与等离子喷涂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Si/Mullite/ErSiO5环境障涂层,分析了涂层在高温氧化、热冲击及水氧耦合环境下的微观结构演化、元素扩散与相变,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行为,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涂层的微观结构发生了不同的变化:1200-1350℃氧化环境下,涂层表面产生Er3Al5O12、Er2Si2O7与SiO2等新相区域。Mullite/Er2SiO5界面生成交替出现的Er3Al5O12相与Er2Si2O7相。表面与界面的相变均是由Mullite层中的Si元素与Al元素扩散至Er2SiO5层,氧化后与Er2SiO5反应所致。Si粘结层被氧化生成玻璃态SiO2。1350℃热冲击环境下,涂层表面与Mullite/Er2SiO5界面无相变发生,是由于热冲击冷热循环加载时加热时间较短,且为间断性加热,元素扩散较少,尚未达到相变条件。随着氧化与热冲击温度升高,与1350℃相比其主要差别是Si粘结层熔融与扩散加剧,涂层中形成了孔洞。1350℃水氧耦合环境下,涂层表面生成Er3Al5O12相与Er2Si2O7相,与单一氧化相比无SiO2相残留,是由于SiO2相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挥发性Si(OH)4气体,被水蒸气带走。Mullite/Er2SiO5界面生成的Er2Si2O7也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了Si(OH)4气体,观察到凹坑的形成。(2)涂层的裂纹萌生与扩展特征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1200-1350℃氧化环境下,垂直裂纹优先在Er2SiO5涂层表面制备态的部分熔融区疏松、孔隙和黑色相变区萌生,并沿垂直表面方向向涂层内部扩展,Er2SiO5/Mullite界面区域的相变促进了裂纹扩展。Si粘结层生成的玻璃态SiO2膜降低了涂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垂直裂纹扩展至Si粘结层时,裂纹沿着界面偏转,产生横向裂纹,并且相互连接导致涂层脱落。在1350℃热冲击条件下,单面涂覆Si/Mullite/Er2SiO5涂层试样的侧面粘结层氧化生成SiO2,导致界面强度下降,在热冲击循环应力作用下,首先在侧面Si粘结层与Mullite层界面萌生裂纹并沿界面扩展,当与涂层中的纵向裂纹相连时涂层脱落。1350℃水氧耦合环境下,涂层表面制备态部分熔融区的颗粒被高速作用的水蒸气带走,在表面形成凹坑,成为裂纹源,促进裂纹萌生。裂纹扩散至Er2SiO5/Mullite界面、Mullite层与Si粘结层时,水蒸气与界面反应生成的Er2Si2O7相、Mullite中的SiO2、Si粘结层氧化生成的SiO2反应,生成挥发性Si(OH)4气体,产生孔洞,加速了裂纹的扩展,从而导致涂层在1350℃水氧耦合环境下服役时间比单一氧化条件缩短。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年来,二维层状纳米材料被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石墨烯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晶体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优异的性能在物理和材料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从理论和实验方面均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石墨烯在纳米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均有很高的应用前景。尽管石墨烯所表现出的优异性能使其成为一种热门材料,但是由于石墨烯没有带隙使其不能被很好的调制,所以其它的二维材料开始相继被发现和研究。2014年,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