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传世之作。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1949-)在出版《1Q84》后曾明确表示《1Q84》是对奥威尔小说《1984》的“致敬式”创作,同时还特别强调自己所写的就是“1984年”。目前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文学批评只有简单的主题比较,还很少有交叉性的解读。《1984》是奥威尔写于1948年的预言小说,而《1Q84》是村上春树写于2009年的一种超现实回顾的“物语”。奥威尔假借构建的“1984年”的社会状态警示了极权统治可能带来的恶果,而对于现代社会,村上春树的这层忧虑可能更深。“主体性”一直是哲学领域广为关注的课题。在其衍变过程中,一方面,“主体性”的基点在于人的自然本能与不自觉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人的自然欲望总是受到各种“体制性”的东西的规训。经过梳理和对比,笔者发现两部小说都展现出人的主体性丧失的恶果,都着力表现了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个体的生存状态。本文试图从“主体性”的视角来探究两位作家的突围之路,研究在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语境下,在体制禁锢、抹削历史记忆、身体改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似和相异。通过文本间的比较分析,从宏观到微观,探讨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与哲学涵义,再返回到宏观文学领域,观看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是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两位作家创作背景的介绍,并通过梳理“主体性”,指出本文试图围绕这一视角展开对两部作品的剖析。第一章是梳理两部作品中主体性的丧失过程,通过“老大哥”与“小小人”的对比,分析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第二章是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体性的保存方式,一方面是温斯顿在极权环境下寻找共鸣的经历与体验;另一方面是天吾与青豆在平行世界内展开的冒险历程。第三章是探究两位作家在面临主体困境下的突围之路,一方面是温斯顿重陷魔爪的悲剧,另一方面是天吾与青豆携手新生的神话。结语是对全文做出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