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VEGFR2/AMPK调控宿主细胞抗登革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i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Flaviviridae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登革热的致病原,其主要由蚊媒传播,高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截止到2020年,全世界有约40%的地区面临登革热感染的风险,进二十年来每年约有5000万至1亿人感染,近年来人数增长迅速,已达每年3.9亿人感染,死亡人数高达25000人。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登革热病毒感染会引发多种疾病如: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表现为多器官衰竭、重症出血热等症状。由于登革病毒疫苗的ADE(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效应,疫苗研发困难重重,因此药物研发刻不容缓。虽然报道了许多针对DENV蛋白的小分子活性化合物,但由于病毒突变耐药和药物的副作用问题,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登革热病毒药物上市。而针对宿主自身的靶点稳定不易突变,因此针对宿主靶点的抗病毒药物开发对登革病毒感染重要的临床价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是病毒劫持宿主的过程之一。多种病毒可以编码与宿主细胞受体VEGFR2结合的VEGF同源物参与病毒感染的过程。VEGF和VEGFR2与DHF/DSS的严重程度、血浆渗漏相关。感染DENV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检测到高水平的VEGF/VEGFR。抗VEGF/VEGFR疗法有潜在预防或改善DHF/DSS的可能性。VEGFR2又名KDR/Flk-1,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VEGFR2在被激活后能够调控多种激酶的活性,并进一步调节多种细胞生命活动,如增殖等。已知能被VEGFR2 激活的激酶有 PI3K、FAK、MAPK(P38)等。AMPK即AMP依赖的蛋白激酶,能被AMP/ATP、LKB1等多种因素激活,调节细胞代谢。在DENV感染中AMPK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导致内质网胆固醇升高,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此外,二甲双胍、PF-06409577等AMPK激活剂降低WNV,ZIKV和DENV感染。AMPK在DENV诱导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暂无较为深入的研究表明VEGFR2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AMPK。我们推测VEGFR2通过间接调节AMPK的活性参与了 DENV感染。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旨在揭示DENV感染过程中VEGFR2的调控机制,探索VEGFR2抑制剂治疗登革热的可能性。研究方法:1.筛选有效治疗DENV2的治疗指数最优的VEGFR2抑制剂;2.RT-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R2抑制剂Brivanib对病毒的抑制效果,检测其抑制病毒的作用模式;3.检测DENV2对VEGFR2活性的影响及Brivanib逆转DENV2影响VEGFR2变化及机制;4.CRISPR-Cas9敲除AMPK,检测Brivanib抗DENV2是否通过AMPK。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检测并验证VEGFR2与AMPK结合并改变其活性而抗DENV2;5.脂质质谱、油红染色、Filipin染色及检测脂质代谢关键蛋白ACC等方法检测Brivanib对DENV2引起的脂质变化的调节作用;6.基因缺陷鼠用于建立登革热小鼠模型并用于对Brivanib体内活性的检测。研究结果:1.VEGF/VEGFR抑制剂不同程度抑制DENV的复制,其中Brivanib是效果较好的抑制剂。2.DENV2引起NF-κB入核与VEGFR2启动子结合,调节VEGFR2表达水平。3.Brivanib抑制VEGFR2途径可以增加AMPK/ACC磷酸化水平,AMPK和VEGFR2相互结合,PTP1B可能是VEGFR2和AMPK的关键连接因子。4.Brivanib恢复了 DENV2感染后的脂质水平,并逆转DENV2引起的炎症反应。5.Brivanib治愈重症登革热小鼠,依赖激活后的AMPK调节。研究结论:我们发现了 DENV通过NS4A/NS4B促进NF-κB核转移结合VEGFR2启动子并上调其表达水平。PTP1B激酶参与VEGFR2介导的AMPK失活促进DENV传播。VEGFR2选择性抑制剂Brivanib调控AMPK磷酸化水平影响脂质水平,抑制了 DENV2在体内与体外的复制。此外Brivanib抑制了 DENV2引起的炎症反应。研究揭示了DENV2感染期间VEGFR2的详细变化机制,并评估了 Brivanib的抗病毒能力。
其他文献
背景自体免疫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同其它自身免疫性脑炎相似,其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不自主运动、脊髓炎、视力异常、共济失调等。主要通过检测脑脊液(CSF)中抗GFAP(一种星形细胞内的中间丝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来诊断,对于血清中GFAP抗体的特异性仍需研
研究背景食管癌(E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展中国家主要以鳞状细胞癌(ESCC)为主。早期的食管癌无明确特征性的症状表现,进展期治疗难度高,预后差。侵入性检查方法群体依从性及可及性均较差,这使得大规模人群的筛查是现阶段防治策略的一个死角,因此,找到可靠的生物标记物来解决食管癌的筛查诊断难题对于食管癌防治策略的调整优化将有重大意义。研究目的本实验是在当前国际国内食管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行
在过去三十年里,胶质瘤的生存率几乎没有提高,预后极差。因此针对神经胶质瘤这种恶性肿瘤开发新的治疗手段非常迫切。尽管PD-1/PD-L1阻断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应,目前针对胶质瘤PD-1/PD-L1治疗的临床治疗并未让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有所改善。本研究中,我们发现TLX与PD-L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高表达并呈正相关。此外,TLX高表达与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相关。在同种移植模型中
研究背景:光滑紧致的下面部是塑造整体脸型的关键。下面部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口角外侧的下颌脂肪垂袋形成,冗余的皮肤形成皱褶,导致唇颌沟的出现、下面颊下坠、下颌线变得褶皱、模糊,尽显老态。目前,下面部年轻化治疗有皮肤筋膜提升术、脱氧胆酸注射、脂肪充填等多种术式。但均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容量恢复理论”的提出,脂肪再平衡在面部年轻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们对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衰老变化过程知之甚少。
放疗尤其是调强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精确治疗才能保障疗效。由于鼻咽癌靶区复杂和周围危及器官较多,放疗过程中轻微地位置变化都将导致治疗精度下降。另一方面,食管癌放疗中,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到照射,引发放射性肺炎,这限制靶区剂量的提高,影响治疗效果。如何预防并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需要得到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放射治疗技术及设备的相关知识,学习了影响鼻咽癌摆位精度的因素以及食管癌放疗后与放射性肺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每年全球有一百三十多万新发病例,且部分地区发病率持续上升,前列腺癌已严重威胁着男性的身心健康。近些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迅速发展,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前期的文献阅读我们发现RAB2A在细胞内参与调控物质囊泡运输,RAB2A在乳腺癌、口腔癌中促进肿瘤发展,同时结合RAB2A在前列腺癌组织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的表达差异。我们认为RAB2A
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是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系的病理性增大以及屈曲,约15%的成年男性和40%的不孕男性都有这种情况[1]。导致精索静脉曲张不孕的因素很多,如缺氧、代谢异常、激素功能障碍、睾丸温度升高、精索静脉高血压等[2]。没有单一因素被认为是导致睾丸损伤的原因[3];精索静脉曲张的具体致病机理尚未明确,现普遍以为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4]。在这个复杂的病理生理网络中,代谢异常似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并发症(prosthesis-related complications,PRCs)的发生是灾难性的后果,通常意味着假体植入失败和需要行翻修手术。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大样本量的THA术后院内PRC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基于2005?2014年美国的全国住院病人样本(Nationwide Inpatient Sam
背景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前列。目前对肺癌采用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胸科手术肺隔离技术是保护健侧肺、且使术野清晰的保障,但在肺隔离单肺通气(OLV)过程中常发生低氧血症。提高吸入氧浓度是改善OLV低氧血症常用方法,但可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增加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率。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了预防OLV低氧血症综合肺保护流程,并找到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引导进行各肺段通气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