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在时代大潮中的“海上花”——百年来《海上花列传》的接受、变迁与经典化探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fcz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花列传》自成书以来,在百余年里历经了几次浮沉,它在传播学上的命运多舛一如它的描写对象——上海租界妓院里的长三妓女——海上花的本身命运。在本文中“海上花”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长三妓女,一是指《海上花列传》一书。本文从妓女的起源和狭邪小说的社会背景出发,运用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和女性主义等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海上花列传》在出版后的一百余年里所经历的变迁及其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语内语际两度翻译、剧本的改编和影视传播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海上花列传》独特的艺术性和与时俱进的经典性。   为了进一步诠释本文题目的内涵,第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了妓女起源的历史,并结合《海上花列传》文本来探讨妓女命运的悲惨表现及其社会内蕴;   第二节主要从张爱玲的《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的观点出发,结合其他著名的评论家的观点,对《海上花列传》的两度出现、两度湮没的奇特传播现象和形成原因做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同时还回顾了《海上花列传》的版本情况,对其艺术再生产现象做了较全面的解释,包括张爱玲翻译的国语本和英译本,朱天文的剧本和侯孝贤的电影。   长期以来,小说文本的《海上花》和语言之间所具有的某种特殊关联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后来读者:开启《海上花列传》的神秘世界的唯一符咒,正暗藏于语言之中。第二章便从语言变迁的角度,对《海上花列传》在传播过程中的艺术再生产做了一个回顾:   从吴语语言的自我选择开始,到张爱玲的语内语际翻译的国语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和英译本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最后到影像语言的电影《海上花》。语言形式虽然不同,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韩子云笔下充满魅力和无限开放性的“海上花”的世界。   毋庸置疑,《海上花》也当属于女性主义文学之范畴。从女性主义视角审之,原作者韩子云有着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和创作观,张爱玲和孔慧怡两位译者联手成就的英译本当仁不让地属于女性主义翻译和创作,而在电影中,长镜头和蒙太奇的镜头语言和华丽苍凉、欲说还休的服饰语言,更是聚焦了对女性本体生存空间的关注和焦虑。第三章便是从上述三个层次,通过历来研究者往往会忽略的细微角度,分别阐释了《海上花》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女性主义的思考。   《海上花列传》和张爱玲的关系尤其特别,这在文学史、尤其是文学传播史上,将会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和个例,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张力的开放性话题。但限于本文篇幅,在第四章结论中,只是简要地提到《海上花列传》的“平淡而自然”的文风对张爱玲创作的大致影响,再次印证了《海上花列传》永不衰竭的艺术性和经典性。
其他文献
玉米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的种植方式。这项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大大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
期刊
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两门课相结合,设计了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组织与性能关系的综合实验。实践表明,该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材料组织与性能关系的理解,将塑
期刊
作为全球肉类加工行业顶级展会——IFFA法兰克福国际肉类加工工业展览已于2016年5月7-12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圆满地落下帷幕.为期6天的展会共吸引来自全球143个国家和地
期刊
近现代江南散文研究,作为侧重于地域特色的散文研究,基于文学地理学与文学人类学两大体系,将近代与现代两段重要历史时期的散文打通,能够为江南文学与文化的整体研究提供有力
新时期以来,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的主要方面,理论研究以“人的文学”和“自己的园地”为两翼,实践研究以个性、宽容、趣味等为基本的言说对象。   由于批评史立足于史的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