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各国当局和有关国际组织忽视了对金融失衡和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在个体金融机构看似稳健的情况下,没能对金融机构共同风险敞口以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顺周期反馈机制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各国监管者主要采用微观审慎方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然而,监管个体金融机构是否稳健并不能保证金融稳定的自动实现。中央银行虽然承担了维护整体金融稳定的职责,但随着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与传播渠道日益复杂,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分析既缺乏全面的信息、知识和有效的工具监控潜在系统性风险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具备相应的监管手段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因此,危机之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将监管重点放在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关联上,通过实施逆周期政策以及跨市场、跨行业的全面监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的共识,也是当前国际金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形势仍面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没有正常的市场化风险暴露机制,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隐患。研究如何使用宏观审慎监管手段尽早识别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和脆弱性、发出风险警告并高效地将风险评估结果转化为适当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以宏观审慎监管操作框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用以分析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提出相应的监管工具建议,并考察宏观审慎监管操作中的体制设置与政策配合等问题。
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展开分析。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论。作为开篇之论,导论部分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动因与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介绍本文的逻辑框架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宏观审慎监管经典文献的回顾。本章分别从概念框架、监管方法和工具角度梳理了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向,并对现有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第三章在吸收并借鉴国内外经典文献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界定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和操作框架,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和规范性的理论支持。
第三部分(第四章、第五章),宏观审慎监管操作框架研究。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操作的第一部分,第四章在研究中国系统性风险独特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取指标并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构建中国系统性风险地图,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全视角地分析风险走势与联动情况。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经济金融状况整体稳健的形势下,信贷快速扩张以及热钱的流入导致的金融失衡累积主要反映在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当前以地方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国有企业为特征的信贷规模大幅快速扩张以及房地产贷款的大幅增长放大了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敞口,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操作的第二部分,第五章研究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设计与选择,探讨逆周期监管框架的建立与使用,并研究如何针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独特性和共同风险敞口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以上分析都以中国当前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对象,从而使本文的实证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部分(第六章),宏观审慎监管操作中面临的难点和建议。这一部分针对宏观审慎监管实践面临的几个重要挑战和障碍,分析体制设置以及技术应用难点,探讨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协调配合以及危机快速反应机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第五部分(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这一部分梳理和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并阐述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操作框架构建和应用的研究,至今为止,在国内外都尚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新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可行途径。第二,在技术方法上,本文根据中国这一新兴加转轨的大国经济体系统性风险的独特性选取指标,讨论了最适合分析中国系统性风险的计量方法,构建了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地图,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全方位、全系统的诊断和预测,重点讨论了根源于政策与制度的风险,这在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中都是首次。第三,在实践应用上,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工具,重点探讨了逆周期资本框架的构建,特别是资本缓冲挂钩变量在中国的选择。同时,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应对顺周期和监控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新的研究和考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