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材料及高聚物用于电流型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生物识别的高度专一性与电化学信号检测的放大作用相结合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易于微型化等优点,在临床诊断和环境分析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将生物组分高效、稳定的固定到基体表面是生物传感器构制的一个关键技术。本研究论文主要是通过发展新型生物材料固定方法,以达到改进固定生物组分活性、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等目的,从而构制一系列性能良好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在测试对象方面,选择了酚类化合物作为主要代表,并兼顾其他生化物质。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很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炼焦厂的废物等。由于酚类物质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所以对环境中酚类物质的定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一些传统分析方法,存在着灵敏度低,样品处理复杂,不适于现场检测等缺点,不能满足实际检测的要求。为这些物质设计构建可用于准确、快速、方便携带于现场的传感器具有实用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发展了基于核-壳型磁性纳米粒子修饰生物分子的新方法,并用于固定酶或免疫试剂,构制了电流型的酶或免疫传感器。在第2章中,构制了一种基于酪氨酸酶固定在修饰过的核-壳型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酚类传感器。首先采用室温固相反应法合成磁性MgFe2O4纳米粒子,以SiO2包覆外壳,形成核-壳型的磁性纳米粒子(MgFe2O4-SiO2),然后在交联剂戊二醛的作用下,将酪氨酸酶共价固定到硅烷化的核-壳型粒子的表面,形成磁性生物纳米粒子,最后在磁场存在的情况下固定到碳糊电极表面。该传感器对苯酚的测定显示出快速而且灵敏的响应,对苯酚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10-6 ~ 2.5×10-4 mol L-1,检测限为6.0×10-7 mol L-1,灵敏度为54.2μA mmol-1 L,使用寿命在一个月左右。由于功能化的核-壳型粒子表面可偶联抗体,在第8章中,报道了基于核-壳型磁性纳米粒子(CdFe2O4-SiO2)固定抗体的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分析步骤包括首先将人的IgG抗体共价固定到硅烷化的磁性核-壳纳米粒子(CdFe2O4-SiO2)表面,形成磁性生物纳米粒子,然后磁性生物纳米粒子在磁场的作用下固定到碳糊电极表面,通过夹心式免疫反应方式测定人的IgG,即将待测的人的IgG抗原和酶标抗体依次固定到电极表面,最后根据酶催化产物的电化学信号进行检测。该传感器对人IgG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51 ~ 30.17μg mL-1,IgG测定的检测限为0.18μg mL-1,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在二周的时间内几乎没有显著的变化。基于核-壳磁性纳米粒子的免疫传感器显示出操作简单、生物分子易于修饰、费用低廉、表面易于更新等优点。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自制的专利设备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的强大粉碎、混合功能及就地增容作用,建立了用于高性能尼龙6共混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微相结构控制的“磨盘碾磨混合”(Pan-Milling Mix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对机械合金化、固相反应、纳米材料及技术、稀土氧化物、铁氧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质方面的研究作了较详尽的概述。针对制备稀土氧化物和铁氧体材料中存在的问
生物柴油由于具有可再生、环保和安全等优点,被公认为是一种优质的石化燃料替代品,但是在生物柴油的生产过程中副产的大量甘油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利用
本文以TiO2薄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其制备工艺的同时为实现提高TiO2薄膜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包括混晶结构TiO2薄膜,N掺杂TiO2薄膜和TiO2/ZnO
通过对货物进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将RFID技术引入到仓库管理中,实现了对货物进出权限的动态监管,防止了货物随意自由进出,避免了货物不按规定存放区任意摆放,
目的: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保证临床静脉用药的安全,避免操作人员受伤害。方法:制定生物安全柜的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柜的管理及操作人员的培训。结果:规范化、标准化使用生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把无机物的高模量、尺寸稳定性以及光、电、热等特性与高分子材料的韧性、易加工性、电绝缘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综和性能。复合材料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简称HAP)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而成为重要的人工骨移植材料。但合成HAP的力学性能较差,特别是其断裂韧性很低而被严格限制在非动载环境
Ni3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二氧化硫腐蚀性能以及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是一种潜在的高温结构材料,有望在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等要求耐高温耐腐蚀场合得到应用,也可
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在诸多领域如光限幅、双光子上转换激射、双光子荧光显微术、三维光存储以及三维微加工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对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研究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