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疥螨全基因组的宿主适应与遗传分化分析以及两个抗原基因的应用初探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j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疥螨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由疥螨(Sarcoptes scabiei)寄生于人以及超过100种家养以及野生动物表皮引起。动物感染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同时也是世界排名前50的人类流行病,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目前疥螨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缺乏高质量的疥螨参考基因组;二是对疥螨适应寄生的认识有限,且有关疥螨起源与进化的研究均基于少量基因,结果经常矛盾;三是疥螨病的诊断主要采取显微镜检查法,缺乏有效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绘制高质量的兔源疥螨疥螨基因组,并以此作为疥螨的参考基因组,从全基因组水平探讨疥螨适应寄生生活的遗传学基础以及疥螨的起源与分化问题。本研究还从疥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疥螨的无机焦磷酸酶基因(Ssc-PYP-1)和烯醇化酶基因(Ssceno),通过基于重组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这两个蛋白的诊断潜能进行了初步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兔源疥螨染色体水平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本研究通过使用94.32x的Illumina测序数据,321.09x的Pac Bio测序数据以及254.87x的Hi-C数据,最终获得了兔源疥螨组装至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其大小为57.30Mb,contig N50达到5.92Mb,scaffold N50达到6.52Mb,整个基因组GC含量为33.23%。多种测序策略的应用以及约670x的高深度测序保证了兔源疥螨基因组极高的单碱基正确率。通过CEGMA和BUSCO方法对兔源疥螨基因组进行完整性评估,结果表明97.98%的真核生物保守单拷贝核心基因和89.0%的节肢动物保守单拷贝基因被组装出来,表明兔源疥螨基因组具有很好的完整性。通过同源预测、Denovo预测以及转录组数据辅助预测的方法,兔源疥螨基因组共包含9,33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9.3%的基因得到了功能注释,平均每个基因含3.78个外显子且编码序列的长度1,622.09bp。同时,兔源疥螨基因组中还包含12.65%的重复序列和0.39%的非编码RNA序列,后者包括0.36%的mi RNA、0.0084%的t RNA、0.0235%的r RNA以及0.0029%的sn RNA。2.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讨疥螨适应寄生生活的遗传学基础疥螨是一种寄生于哺乳动物表皮的外寄生虫,本研究以兔源疥螨高质量基因组作为疥螨的参考基因组,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探讨疥螨适应寄生生活的遗传学基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疥螨特有的基因家族为104个,包含373个基因,占整个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4.00%(373/9,333),其中大量基因涉及蛋白质水解酶活性以及各种肽酶活性,对环境信息的处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运以及细胞凋亡。对疥螨的四大解毒基因家族(ABC transporters、P450s、GSTs和CCEs)的鉴定发现,疥螨CYP450s、CCEs基因家族成员强烈收缩。以上结果提示疥螨增强的蛋白质消化能力以及减弱的外源物质解毒能力可能是疥螨适应表皮寄生生活的分子基础。对控制疥螨体节发育的10个经典Hox基因的鉴定结果发现,疥螨缺失zen和abd-A基因,其中abd-A的缺失可能和疥螨高度减少的体节以及较短的末体有关。3.基于不同宿主来源疥螨的重测序探讨疥螨的起源与分化为了探讨长久以来颇有争议的疥螨分类问题和起源问题,本研究对来自人、猪、犬和兔的四种宿主源疥螨共20个样本进行了重测序分析。进化树分析和PCA分析发现所有疥螨按照宿主类别进行聚类,提示这些疥螨主要根据宿主类别不同形成亚群。采用PSMC重构疥螨历史动态,发现四种宿主中人可能是疥螨最早的宿主,随后在猪、犬和兔身上出现了疥螨。对四种不同宿主来源疥螨的两两选择消除分析发现猪源疥螨与人源疥螨相比,受到强烈选择的基因总数目为358个,占总基因数目的3.8%,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半胱氨酸型肽酶活性(cysteine-type peptidase activity)、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和细胞凋亡(Apoptosis),且大部分基因在基因组上成串联分布;人源疥螨和猪源疥螨基因组上的差异可能人和猪皮肤表皮显著的厚度差异有关。4.疥螨无机焦磷酸酶的原核表达、组织定位以及重组蛋白的诊断潜能初步评价无机焦磷酸酶(PPases,EC 3.6.1.1)是一种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酶,能催化无机焦磷酸盐(PPi)水解为正磷酸(orthophosphate),在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疥螨无机焦磷酸基因(Ssc-PYP-1)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组织定位,并基于重组无机焦磷酸酶蛋白(r Ssc-PYP-1)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表明:该基因主要在口器以及腿周围的外皮以及身体的外膜表达,在疥螨的表皮内层以及粪球上也有明显的荧光信号;以r Ssc-PYP-1作为抗原建立的i ELISA诊断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93.6%,能在感染后1周检测出人工感染疥螨兔血清阳性,表明Ssc-PYP-1蛋白可作为疥螨病的诊断候选抗原,并可用于疥螨病的早期诊断。5.疥螨烯醇化酶的原核表达、组织定位以及重组蛋白的血清学诊断潜能的初步评价烯醇化酶(Enolase,EC 4.2.1.1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酶,主要参与糖酵解和糖异生通路,同时,当改变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时,能在多种不同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中发挥作用。本研究对疥螨烯醇化酶(Ssc-eno)进行了原核表达、组织定位以及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显示Ssc-eno蛋白在疥螨口器、腿以及身体外膜上分布,同时也分布在肠道和生殖系统中。基于重组疥螨烯醇酶蛋白(r Ssc-eno)的间接ELISA(i ELISA)方法具有92.0%的敏感性和95.8%的特异性,可在感染后一周检测到人工感染感染兔的血清学阳性。此外,体外抗r Ssc-eno血清杀螨试验发现该抗血清对疥螨幼虫的杀螨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可作为疫苗候选抗原。
其他文献
从简单的真菌(酵母)到高级的哺乳动物(人类),几乎都能以脂滴的形式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这一过程在真核生物中相对保守。为了更好适应环境,从无脊椎动物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随着物种进化,脂肪的分布和功能也在不断发生演变。近年来,脂肪组织在新陈代谢、内分泌和疾病等方面的功能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从基因表达层面探讨物种间脂肪组织进化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收集人、恒河猴、小鼠、大鼠、豚
学位
玉米是世界上被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玉米淀粉合成是主要发生在胚乳中的生理活动,直接影响玉米产量,是―库‖形成的关键;玉米光合作用是主要在叶片中进行的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源‖形成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玉米胚乳淀粉合成以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别受一些转录因子的调控。尚无研究发现既能促进胚乳淀粉合成又能促进叶片光合作用的转录因子。另一方面,在动物中已发现大量RNA结合蛋白也能像转录因子一样在
学位
凋落物的生物元素归还以及生物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转移和回收等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过程,也是林木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因此,研究不同人工林生物元素转移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可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大气氮沉降正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元素转移与回收等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结果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和增长速率最快的国家,大面积的人工林在减缓全
学位
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oAstV)和鹅副粘病毒(Goose Paramyxovirus,GPMV)是当前危害鹅养殖业生产的重要致病因子。鹅星状病毒Cap蛋白是其重要的结构蛋白,并能产生中和抗体。鉴于当前我国鹅星状病毒的爆发与流行状况,且无可用疫苗的现状,开发鹅星状病毒疫苗是兽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根据鹅星状病毒Cap蛋白的特征,基于Cap蛋白研制其疫苗将是有效的切
学位
当免疫治疗成为恶性肿瘤治疗基石的治疗模式下,以免疫调节为主要作用环节的中医药如何参与恶性肿瘤治疗才能确保增效减毒,发挥1+1≥2的作用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寒热理论是中医的辨别疾病病因病机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石,临床实践中具有直观、实用、广泛接受的特点。本文将从中医“寒热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从中医理论框架下重新定位现代医学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以及
期刊
期刊
东北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黏质土壤,具有土壤黏附性强、耕作阻力大、摩擦力大等特点,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工程仿生学从工程需求出发,学习、模拟生物,将生物特性融入于工程科学中。对仿生学应用在农业机械的防粘减阻、耐磨性和切割性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对解决农业机械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随着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为节约中完作业时间和加快产能建设,对测井施工环节提速提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塔河油田碎屑岩长裸眼段测井施工存在测量井段长、遇阻卡风险高的特点,文章结合近年塔河油田多口碎屑岩长裸眼段测井施工井实际情况,总结不同类型的测井遇阻、卡原因,展开分析并制定对应措施,有效降低了测井施工风险,提高了测井资料获取率,对顺利完成塔河油田碎屑岩长裸眼段测井施工提供了有效支持和有力指导。
期刊
1.水稻胁迫相关基因LML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类病斑突变体作为研究植物抵御外界生物胁迫的理想模型被大量发现。过去十几年的研究中,水稻中相继有将近200个类病斑突变体被发掘,克隆了约60个类病斑相关基因。即便如此,关于类病斑的形成机制依然十分模糊。本研究对重穗型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498进行EMS诱变,筛选到一份类病斑叶突变体lml1(lesion mimic leaf1),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获得一个编
学位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作物之一,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花青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紫化茶树新梢的花青素含量高,且嫩梢春、夏、秋季均呈红、紫色。光是影响植物花青素合成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但有关光(包括光质、光强和光周期)对紫化茶树新梢花青素合成调控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本文以‘紫嫣’茶苗为材料,系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