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吡嗪抑制牙周炎的作用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牙周炎是指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周附着丧失,病理表现为牙周软组织炎症,牙槽骨吸收。牙周炎已成为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要原因。多个有力的证据表明,牙周炎与多个全身系统性疾病相关。目前公认牙菌斑作为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素,因此临床上治疗牙周炎的药物多为抗生素类药物,考虑到牙周炎合并糖尿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我们发现糖尿病药物如磺酰脲类药物,不仅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治疗糖尿病,同时具有除了治疗糖尿病以外的多向性作用,而这些作用显示出可能促进牙周炎好转的效果。格列吡嗪作为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抑制新血管形成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众所周知,炎症性疾病也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之一,格列吡嗪对于牙周炎的直接作用值得探索。目的本课题利用小鼠牙周炎模型及细胞实验开展研究,探索格列吡嗪对牙周炎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将40只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各分为四组(正常组、牙周炎组、格列吡嗪5mg/kg喂药组、格列吡嗪10mg/kg喂药组)。通过丝线结扎左上颌第二磨牙7d建立牙周炎模型。每日对小鼠进行体重称量,第0、4、7d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通过micro CT扫描分析、HE染色法和TRAP染色法观察牙周骨吸收情况;通过CCK8检测格列吡嗪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系(RAW264.7)的药物毒性,利用LPS诱导BMDM及RAW264.7,作为体外炎症模型;通过RANKL、M-CSF诱导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检测格列吡嗪对其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牙周组织中巨噬细胞(F4/80)、白细胞(CD45)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观察微血管密度(CD34)及VEGF表达情况;RT-q PCR检测等方法观察小鼠牙周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探索格列吡嗪对于口腔微生物的影响。结果(1)格列吡嗪抑制牙周炎中骨吸收。(2)格列吡嗪抑制牙周炎中炎症细胞浸润。(3)格列吡嗪抑制牙周炎中血管新生。(4)格列吡嗪对实验性小鼠牙周炎的口腔微生物物种丰度、物种组成结构均未造成明显影响。结论(1)格列吡嗪抑制实验性小鼠牙周炎。(2)格列吡嗪对牙周炎的抑制作用体现在抑制牙周组织吸收、新血管生成、炎性细胞浸润方面,而对口腔微生物没有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在体外具有分化为所有体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iPSCs常被期望应用于器官损伤的修复和坏死组织的再生。但由于对重编程机制认识不足所造成的诱导效率低、诱导周期长、克隆异质性等问题已成为限制iPSCs向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所以,阐述体细胞的重编程机制已成为科研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实验室前期开发了一套利用7个转录因子(Sall4-Glis1-Mkk6-Nanog-Kdm2b-
学位
学位
体细胞重编程是探索细胞命运调控机理的理想模型。转录因子在细胞命运转变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研究转录因子在体细胞重编程中新的分子功能,对于拓展转录因子在细胞命运决定作用机制、建立新型重编程技术体系,以及获取谱系功能细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Forkhead家族转录因子在胚胎发育、疾病发生与细胞谱系转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多能性调控研究方面鲜有涉及,尤其在小鼠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未见报道。
背景与目的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ILD-LC)是少见的,其管理尚未得到充分的描述。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的ILD-LC人群的治疗和预后。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ILD-LC患者的临床数据来自中国3所医院。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分阶段和分层汇总。分析了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一线化疗的疗效和无后续治疗率。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晚期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OS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背景和目的乳腺癌(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在女性相关癌症中位居首位,为全球医疗卫生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一种特殊的亚型,约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10%-15%,具有恶性程度高、高转移复发风险、容易产生化疗耐药和患者预后差等特点。目前,TNBC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但手术切除肿瘤且完成放疗和辅助化疗的患者,由于化疗耐药等原因,仍有50%的患者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常规液体治疗在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胎盘植入择期全麻下行剖宫产术孕产妇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n=40):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补液组(C组)。所有患者均监护心电、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建立外周静脉液路。局部麻醉后分别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连接传感器,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Flo Trac/Vigileo传感器监测。诱导采用丙泊酚2mg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