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3C-SiO2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吸附与吸波性能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化铁(Fe3C)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表面活性强和饱和磁化强度较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和吸波等领域。然而,单一的Fe3C颗粒,一方面,易因表面活性强而团聚使得其比表面积减小,从而降低材料的吸附性能;另一方面,也易由于阻抗匹配差而降低其吸波性能。而SiO2气凝胶作为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透波材料,既可为吸附材料提供充足的活性位点,也可使吸波材料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因此,为拓宽Fe3C在吸附和吸波等领域的应用,本文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改进的St(?)ber法制备了均匀分布型和核壳型Fe3C-SiO2复合结构,并对两种构型Fe3C-SiO2复合结构的吸附、吸波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分别以三聚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碳源,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Fe3C纳米颗粒。相结构表征和外磁场响应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三聚氰胺,以PVP为碳源制备的Fe3C粒子的结晶性更好、外磁场响应速度更快。在此基础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改进的St(?)ber法分别制备了均匀分布型和核壳型两种构型的Fe3C-SiO2复合结构,并对其物相、微观形貌、表面组分以及孔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分布型Fe3C-SiO2中的Fe3C纳米颗粒已成功分布在SiO2基质中,核壳型Fe3C-SiO2中的Fe3C纳米颗粒也已被SiO2成功包覆,且两种构型Fe3C-SiO2复合结构的比表面积相对于单一Fe3C颗粒分别提高了95%和88%,这为后续两种构型Fe3C-SiO2复合结构的吸附和吸波性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基于Fe3C-SiO2复合结构的多孔特性,研究了Fe3C-SiO2复合结构对罗丹明B分子(RhB)的吸附效果并探究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均匀分布型Fe3C-SiO2与RhB染料的质量比为100:1时,其对RhB分子的吸附率可达96%,吸附速率为0.003g·mg-1·min-1;当核壳型Fe3C-SiO2与RhB染料的质量比为50:1时,其对RhB分子的吸附率可达92%,吸附速率为0.019g·mg-1·min-1。机理分析表明,两种构型Fe3C-SiO2复合结构对RhB的吸附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拟合和准二级动力学拟合。加之Fe3C-SiO2复合结构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充足的活性位点,所以两种构型Fe3C-SiO2复合结构对RhB分子的吸附主要依赖于多分子层化学吸附和自然吸附。相较而言,虽然均匀分布型Fe3C-SiO2复合材料的绝对吸附率更高,但核壳型Fe3C-SiO2复合材料的用量更少,具有更高的相对吸附率。再次,基于Fe3C-SiO2复合材料的磁性特性,研究了Fe3C-SiO2复合结构吸收电磁波的能力并探究了其吸波机理。结果表明,均匀分布型和核壳型两种构型Fe3C-SiO2复合结构对12-18GHz频率范围电磁波的吸收率分别可达99%和90%,且二者吸收电磁波的匹配厚度和峰值频率之间的关系均服从四分之一波长匹配条件。相较于核壳型Fe3C-SiO2复合材料,均匀分布型Fe3C-SiO2复合材料具有更大的反射损耗值以及更宽的有效带宽。机理分析表明,两种构型Fe3C-SiO2复合结构对电磁波的吸收主要依赖于双重弛豫极化、涡流损耗、良好的阻抗匹配以及高衰减的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锂电池软包装膜是由多层结构组合而成,最内层为聚丙烯(PP)层,需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强度和阻隔性能。而纯PP韧性和强度不足,限制了其在锂电池软包装内层膜的应用,需要对其进行改性。本文通过添加增强填料、化学交联来提升聚丙烯的韧性、强度,同时填料的物理阻隔和化学交联作用也提高了材料的耐电解液性和阻隔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N-丙基三甲氧基硅烷(J
电致变色材料是在施加电压时,材料的光学特性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宏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主要应用于智能窗、汽车防眩后视镜、显示器、军用伪装、红外隐身和红外热辐射调控等领域。本论文采用化学浴沉积法制备了NiO超薄多孔纳米片结构薄膜,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和离子掺杂与纳米片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化学状态和电致变色性能的关联,并对薄膜电致变色的动力学特征与变色机理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
一般而言,分级多孔材料具有高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孔径通道、低密度、化学组成可变、不同长尺度规模上分级多孔孔隙连通等特点,有利于光捕获、电离子传输以及大规模负载及扩散,从而赋予其在能量储存与转换、催化、吸附、分离、气体传感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技意义。除了在分级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方面的广泛研究外,目前针对分级多孔材料适用性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本论文主要侧重于制备一类经济且环保型,具有电化
配位多孔晶态材料是通过牢固的键将无机和有机单元连接在一起而制成的,可以灵活改变其组成部分来改变其的几何形状,大小和功能,通过将含金属的单元(SBU)与有机连接基连接在一起,并使用强键(网状合成)来创建具有永久孔隙率的开放式晶体骨架。其从材料领域来看是新兴的,稚嫩的,但其拥有较高的表面积,结构多样性和可定制性,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展示了各种应用,如气体吸附分离、高效催化、清洁能源、手性拆分、发光传感和
钨(W)材料被认为是优秀的核聚变发生装置中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但是,由于钨的脆性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复合材料是有效改善钨材料韧性的方法之一。本文以轧制钨箔和再结晶退火钛(Ti)箔为初始材料,利用放电等离子体连接技术制备了钨/钛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钨层与钛层之间的元素相互扩散行为,阐明了元素分布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Ti层的强化机制、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和韧
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结构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因此,将纳米材料组装成多尺度三维组装体是制备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途径。贝壳这类生物组织因其具有高度有序层状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基于此,通过对材料结构的各向异性设计是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双向冷冻技术是构造三维各向异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银纳米线(AgNWs)和海藻酸钠(SA)为实验组分,结合双向冷冻法来构筑
频率选择超材料由金属超结构阵列、介质基板和位于超结构阵列板上方的蒙皮组成,具有内透射率高、带外截止能力强、对电磁波有一定的频率选择特性等优异的电磁性能,是先进飞行器的一种理想雷达罩材料。超材料雷达罩的雷电防护对超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超材料的雷电防护研究鲜有报道,缺乏理论依据。本文搭建了频率选择超材料的雷击放电实验平台,开展了在雷击作用下不同超材料的放电实验,采用链式电路等效模型,
具有良好力学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军工领域。为了表征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维氏硬度和单轴拉伸测试时会对铝基复合材料试样产生损坏,且无法测量出铝基复合材料中铝基体的力学性能,进而无法精确实现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与调控。本文选取2024Al/Al18B4O33w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纳米压痕试测试获得基体的行程-载荷曲线。通过纳米压痕测试得到了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纳米
碳系填充型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被认为是当前发展前景最广阔的电磁屏蔽材料之一。目前大多数导电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集中在石油基聚合物,为了解决当今电子产品频繁使用带来的电磁干扰(EMI)、严峻的环境和石油能源危机等问题,发展生物基可降解电磁屏蔽材料意义重大。聚乳酸(PLA)是一类具有生物可降解、良好力学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热塑性聚酯材料,但其具有质脆、韧性差、热变形温度(HDT)低的固有缺点,尤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