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工作中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减少和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
方法选择2014年01月至2014年12月于单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其中出血转化71例,非出血转化8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及生化资料(入院时血糖,血脂、尿蛋白、血小板数目)及脑梗死面积、颈动脉狭窄程度、房颤致心源性脑栓塞、应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别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纳入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年龄在30-85岁,并将有以下情况的患者排除: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根据颅脑CT或MR结果分为非出血性脑梗死组和出血性脑梗死组。
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比较脑梗死非出血转化组与出血转化组的两组资料,他们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及生化指标(入院时血糖、血脂、尿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2)。血小板数目、是否为房颤、脑梗死面积大小、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均为HT的危险因素。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上述危险因素有3项有统计学差异:大面积脑梗死(P<0.0001)、溶栓(P=0.0034)、动脉狭窄程度(P=0.003)。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3)。
结论:本研究发现血小板数目、是否为房颤、脑梗死面积大小、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是HT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合并上述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应警惕HT的发生,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减低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方法选择2014年01月至2014年12月于单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其中出血转化71例,非出血转化8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及生化资料(入院时血糖,血脂、尿蛋白、血小板数目)及脑梗死面积、颈动脉狭窄程度、房颤致心源性脑栓塞、应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别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纳入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年龄在30-85岁,并将有以下情况的患者排除: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根据颅脑CT或MR结果分为非出血性脑梗死组和出血性脑梗死组。
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比较脑梗死非出血转化组与出血转化组的两组资料,他们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及生化指标(入院时血糖、血脂、尿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2)。血小板数目、是否为房颤、脑梗死面积大小、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均为HT的危险因素。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上述危险因素有3项有统计学差异:大面积脑梗死(P<0.0001)、溶栓(P=0.0034)、动脉狭窄程度(P=0.003)。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3)。
结论:本研究发现血小板数目、是否为房颤、脑梗死面积大小、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是HT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合并上述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应警惕HT的发生,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减低的发生率及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