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机车钩缓装置承压稳定性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钩缓装置及其承压稳定性,对重载机车的运行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内燃、电力机车车钩作为我国机车广泛采用的车钩型号,长期以来,其性能总体表现良好,但伴随着组合式重载列车的开行,中部机车出现过多次由于钩缓装置承压失稳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为了提高内燃、电力机车车钩对组合式重载列车运用环境的适应性,本文首先对其结构特性和稳钩机理展开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考虑钩尾摩擦特性以及钩头连挂面的接触特性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钩缓装置动力学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的车钩运行行为及其对机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基于钩尾接触几何与摩擦特性,对内燃、电力机车车钩的承压稳钩机理开展了理论分析工作,并根据传力线与车钩偏角的关系,将车钩的承压状态划分为自稳钩状态、临界平衡状态以及非平衡状态,其中自稳钩状态下的压钩力横向分力是车钩稳钩能力的来源,因此也是车钩承压稳定性最好的状态;2)在详细考虑钩尾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相互转换的前提下,研究了车钩由理想对中状态逐渐偏转至结构最大转角时的传力线偏角演变历程,结果表明车钩的持续偏转行为会伴随多次钩尾黏着与滑动的相互转变,钩尾每滑动一次,传力线的偏角便向车钩偏转方向跃变一次,并通过逐次累积不断增大;3)对钩缓装置的建模原理进行了研究,其中钩尾潜在接触点的实时位置可根据空间距离最小原则和弧面接触点切线相互平行原则确定,钩尾接触力和静摩擦力与外力作用相关,因此采用线性弹簧阻尼力进行描述,动摩擦力则采用库伦摩擦力进行描述,针对钩头连挂面间的复杂曲面接触作用,则提出采用多边形接触模型建模,缓冲器部分不仅考虑了其非线性迟滞特性,而且还考虑了缓冲器初压力和缓冲器行程用尽后的刚性冲击特性;4)以内燃、电力机车车钩和HX_D1型电力机车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钩尾摩擦系数、钩缓装配偏差、横向定位刚度以及钩尾弧面匹配关系对车钩承压动力学行为及机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钩尾摩擦系数、减小钩缓装配偏差以及增大车体横向定位刚度均有利于提高车钩的承压稳定性,同时,钩尾与从板的半径匹配关系对车钩的自稳钩能力和钩尾黏着能力均有较大的影响;5)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两套改进方案。一套为从板弧面半径由150mm增至170mm,同时机车二系悬挂水平刚度增至原参数的1.5倍,二系横向止挡自由间隙减为20mm;另一套为从板弧面半径由150mm增至200mm,钩尾弧面半径由130mm增至170mm,以实现车钩自稳钩能力的提升。仿真结果表明两套方案均能保障机车在常规运行工况下的运行安全性,但对比而言,后者整体性能更优,可更加充分地利用车钩的自稳钩能力,进一步提高重载机车承压运行安全性。
其他文献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识别技术,它是利用无线电波在读卡器和附着在物体上的标签之间的数据传输以进行识别和跟踪的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配送物流、供应链管理
生物指纹图像在人类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具有独特性和持久性,是最具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生物特征识别手段之一。但是,指纹图像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安全保护,可能会面临安全缺陷,例如
在膨胀土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膨胀力是重要的设计参数。膨胀力的产生是由含有亲水性矿物的膨胀土吸水后产生体积膨胀量造成的。目前,膨胀力和膨胀量参数的获取建立在大量试
多天线定位在变形监测、无人机测量等领域应用广泛,但现有多天线定位算法多针对姿态测量,关于移动平台位置确定的研究较少。多天线相对定位时除了移动平台上设置若干接收天线
我国山多地广,为了缩短两地交通时间,除了提高列车车速,还可以缩短运营距离,而修建隧道是一种缩短运营距离、提高车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隧道建设地形越来越复杂,隧道结构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或者历史规划预见性的缺乏,使得目前的交通网络中存在着诸
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柱的强度和延性。方形钢-混凝土组合柱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延性而被广泛用作组合结构的竖向承力构件。当钢-混凝土组合柱遭受到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双重背景下,特大城市作为中国城镇人口的重要流向地,其常住人口城镇化比重普遍达70%,率先进入存量更新时代。作为地理地域优越地和经
水库运营、雨季洪峰、滑坡涌浪、溃坝等均会导致水库水位的涨落,岸坡在库水位涨落的影响下,产生动静水压力,改变岸坡应力水平,劣化岸坡岩体强度,引发失稳。但当下岸坡稳定性
我国幅员辽阔、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使得近年来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直流异步联网工程的投运。直流异步联网使得大电网被逐渐分割、减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