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文化是抗战烽火铸造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抗战时期的桂林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镇,也是文艺中国化运动的策源地。文艺中国化贯穿桂林抗战文化城始终,是深入理解桂林抗战文化的一条红线。桂林抗战文化城在组织上、思想上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支撑,使抗战时期中国化思潮在桂林得到最充分、最先进的文化展示,这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最深厚的历史特质。 新闻出版业的繁盛是桂林抗战文化城的一大特色,报人群体在中国社会巨大转型时期,以其敏锐的思维、细腻的感情和理想的热情,对文艺中国化的认识从论证到共识,从形式到内容,从借鉴到创新,整理上推动了文艺中国化水平的提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创造前提。报纸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众传媒,其话语是社会变化最直接、真实、迅速的反映和记录,是最具时代特色的语言,最能代表当时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抗战时期全国主要的新闻媒体都在桂林办报,代表着不同政治集团的报纸,围绕全民族抗战的时代主题,在桂林共荣共生,并进行了纷繁复杂的互动。凭借对“左、中左、中、中右、右”政治谱系语话语材料的收纳,能够客观、有力地论证,克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西方化”偏向和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苏化”偏向,确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抗战后期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中心完成的。在对桂林抗战文化城分别代表“左”、“中左”、“中”、“中右”、“右”政治倾向的《救亡日报》、《力报》、《广西日报》、《大公报》、《扫荡报》五家报纸的考查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化”字格话语现象,并将包含有“化”字格的文献全部找到,录入电脑成word电子版。“化”字格话语现象是国共两党推行其文化政策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通过对“化”字格进行话语分析,可以洞察出汇集在桂林的文化人对中华文化出路的探索与共识。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桂林版报纸“化”字格话语现象进行考证研究,通过分析典型,以点带面,进而对中国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本课题主要分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先从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其文艺中国化运动的主要参与人及其桂林抗战文化城文艺中国化运动的成果等这些方面来介绍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概况,然后从为什么选择报纸、为什么选择桂林版报纸、为什么选择这五家报纸、为什么选择“化”字格话语现象来阐述研究对象选取依据。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则分别从“化什么”“怎么化”“谁来化”三个角度,总结发展先进文化的源头、机制和主体,追溯原文语境并考证写作背景,进行典型话语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政治谱系“化”字格概念个体的话语冲突和话语共识。第五部分在前面话语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阐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内涵。其次依靠语料挖掘和话语分析证实桂林文化城的特殊地位。抗战时期政治特区延安和文化特区桂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支点。凭借延安这个支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依靠桂林文化城这个支点,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文化并引领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延安和桂林南北呼应,是暗合的、互动的。 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通过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文艺中国化运动的实践创造了掌握文化领导权的有效方式,又通过话语建设形成共识,主导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