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45057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几千年的翻译活动中,关于翻译是否可能,什么是不可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不可译与可译,正如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无法割裂的。要讨论不可译现象,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翻译,什么是不可译和可译。本文首先讨论的就是这一问题,作者对国内外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而后总结出了翻译的定义以及可译和不可译的定义。我们知道,在翻译过程中,任何作品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但究竟什么是不可译,造成不可译现象的原因以及不可译的分类都有哪些呢?卡特福德在他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指出,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包括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思维的不同构都是造成不可译现象的主要原因。   本文依据卡特福德的发现,以及结合翻译实践中的案例,第二部分对不可译类型做了详细的探讨。不可译性从程度上来分可分为绝对不可译和相对不可译;从种类上也可以分为语言不可译,文化不可译以及思维方式不可译。翻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可译现象的出现有着更加复杂的原因。语言本身的特性,文化的差异,思维的不同构都是引起不可译现象发生的原因所在。接下来第三部分讨论了可译现象与不可译现象的语言功能理论基础。作者从语言的三大功能—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出发,阐述了可译,相对不可译以及绝对不可译的原因。不可译现象虽然被称为“不可译”,但并不意味着在翻译实践中它们是不可翻译的。第四章探讨了解决不可译现象的补偿性策略。通过采取零翻译,归化和异化以及加注的方法达到翻译的目的。不可译现象无疑是翻译活动中的障碍,但不可译并不是绝对的,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通过译者的努力,部分不可译是可以转为可译的。
其他文献
趁势而上争取大作为rn过去的一年,是三明质监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质监系统坚决贯彻国家质检总局、省质监局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固树立
《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其英译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论语》译本的辅文本视角,重点探讨《论语》英译所涉及的各种“语境化”。  翻译
期刊
期刊
任务前准备被证实对外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有积极的影响。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关于任务前准备有益的结论都是通过衡量学习者在准备后的表现而得出的。也就是说,准备过程被大大地
从古至今,人类的政治理想或实践总是关注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在西方,柏拉图关注过“哲学王”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关注过城邦治理中“最大的善”的问题,马基雅维里关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