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受载破坏电-震耦合演化特征与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jzobjz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辐射监测预警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在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得到了较为成功的推广应用。然而,煤岩破裂电磁辐射产生机制仍处于假说阶段,严重制约其监测预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实验研究了煤岩静态及不同受载强度下微表面力-电分布与原位演化特征,分析了微表面电性特征对煤岩破裂电磁辐射产生的贡献以及微表面力学特征对受载破坏裂纹扩展、演化的影响机制;实验研究揭示了煤岩受载破坏过程电磁辐射与微震动时频演化特征与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岩破坏电磁辐射电-震耦合产生机制,构建了煤岩受载破坏电磁辐射电-震耦合理论模型,并开展了模型的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煤岩微表面力-电分布特征。煤岩微表面形貌凹凸不平,总体起伏在几十到一百nm,反映了其微尺度的孔隙缺陷;煤岩微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均表现出非均匀分布特征,岩石微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整体上均高于煤;分析认为,微表面局部较低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意味着该区域更易于变形破裂,从而产生孔隙、裂隙等缺陷。煤岩微表面电势可达几十至上百mV,且其分布不均匀,存在局部正/负电性主导;基于静电学理论估算了静态条件下煤岩微表面电势对应的等效面电荷密度,电荷密度在3.65 ×10-7C/m2~4.23×10-6C/m2之间;煤岩微表面孔隙缺陷为电荷的存在和聚集提供了场所,是煤岩微表面电势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时,煤大分子结构中不同极性基团以及岩石不同组分晶体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衍生带电基团也会对表面电势产生影响;微表面孔隙和极性基团/衍生带电基团的非均匀分布使得煤岩微表面电势也表现出非均匀分布特征。(2)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微型加载装置探究了不同受载强度下煤岩微表面力-电原位演化特征。随载荷的增大,煤岩微表面局部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反映了该过程力在微表面的非均匀传递与分布;载荷增大后微表面局部弹性模量发生有增有减的复杂变化,且不同位置变化幅度差异明显;结合断裂力学相关理论,认为微表面弹性模量的非均匀分布及其随受载产生的局部增减变化是宏观破裂裂纹面粗糙、路径不确定以及产生诸多裂纹分支的内在原因,且会间接导致裂纹扩展过程中的震动现象。煤岩微表面电势随载荷的增大出现明显的局部高、低电势区的转移分布,变化幅度在数十mV量级,说明其在破裂前就存在表面电荷/带电基团的转移与重新分布;静态条件下微表面电势的存在与动态条件下微表面电势的变化表明煤岩微表面具有荷电能力,破裂时新生电荷可在表面存续,是煤岩破裂电磁辐射产生的电性基础。(3)利用三轴电磁辐射传感器和微型震动加速度传感器研究了煤岩单轴压缩破坏电磁辐射-微震动时频演化特征与相关性。煤岩单轴压缩破坏主裂纹通常沿轴向(与轴向呈锐角)扩展,且扩展方向不稳定,由此产生的裂纹面不规则且较为粗糙;受载破坏时电磁辐射和微震动信号同步产生,且二者波形总体持续时间相近;电磁辐射峰值、微震动峰值与载荷降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电磁辐射与微震动在时序上存在耦合可能;煤岩受载破坏电磁辐射和微震动均为典型低频信号,多数情况下载荷降越大对应的电磁辐射和微震动的主频越小,且几乎每次破裂都存在电磁辐射与微震动主频接近(差值在1-2 kHz左右)甚至相同的情况,表明二者在频域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破裂时三轴电磁辐射传感器中Z轴监测到电磁辐射峰值强度最大值的次数最多,X轴次之,Y轴最少,与基于运动电荷(带电裂纹震动)激发电磁辐射的方向性分布特征分析结果一致,表明电磁辐射由震动带电裂纹产生的推测是合理的。(4)提出了煤岩受载破坏电磁辐射电-震耦合产生机制,即电磁辐射由带电裂纹震动所产生,煤岩内部原始裂纹表面电荷和破裂时新生电荷构成了电磁辐射产生的电性基础,受载及破坏过程裂纹的震动构成电磁辐射的动力源;构建了基于带电裂纹震动的煤岩受载破坏电磁辐射电-震耦合理论模型,利用不同种类煤岩劈裂、单轴压缩以及不同加载速度下单轴压缩破坏电-震同步监测实验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电磁辐射波形与实测波形均表现出较好的对应性和相关性,表明所构建的模型不受试样种类、加载速度及加载方式的影响,较为全面地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电-震耦合机制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煤岩破裂电磁辐射现象与产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可为电磁辐射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应用奠定重要理论基础。本论文包含图片99幅,表16个,参考文献258篇。
其他文献
基于PASCO传感器和配套实验装置组成的实验平台,根据查理定律用等容法测量绝对零度,测得的绝对零度为-273.46℃,数据很准确.根据盖·吕萨克定律用等压法测量绝对零度,测得的绝对零度为-296.03℃,误差较大.对比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实验数据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期刊
随着全民健康观念的深入,马拉松运动在我国迅猛发展,由于该运动的特殊性,随之而来的运动伤害日益凸显,因运动典型疲劳导致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本研究以马拉松运动典型疲劳(身体热失衡引起的肌肉热疲劳与高强度运动诱发肌肉跑疲劳)为对象,首先开展了人体内部组织热交换和热平衡研究,构建了人体热疲劳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和案例对比;其次开展了人体跑疲劳风险实验和心电、表面肌电信号的跑疲劳风险表征研究,求解跑疲劳风
学位
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钢铁冶金占工业CO2排放及能耗的15%左右。高炉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单元仍无法在短期内被替代,而高炉CO2排放占钢铁工业的70%左右。减少高炉碳输入是CO2减排的核心,可通过富氢及循环炉顶煤气等操作实现高炉炼铁低碳化。本文在喷吹工艺层面解析并构建了高炉低碳化炼铁流程;揭示回旋区物理化学特征及影响规律,为回旋区调控提供依
学位
我国砷矿资源丰富且是砒霜生产大国。砷矿冶炼生产砒霜过程会产生大量含多种重金属的砷渣,因其露天堆放对周边场地造成重金属复合污染。稳定化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控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的关键是稳定化材料的研发。目前,已有研究着重于探索砷渣中As的污染特征和稳定化,但缺乏针对砷渣中多种重金属同步稳定化材料研发及其应用的研究。因此,研发砷渣中多种重金属同步稳定化材料对砷渣无害化具有重要意义。热脱附渣是石化行业
学位
充填管道磨损危害严重,平直管道占总管长的比例最大,其远期维护更换工作繁重。论文以某铅锌矿在高浓度全尾砂料浆中掺粗骨料调节采充平衡为研究背景,以16Mn钢为管道材料,以平直充填管道磨损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延长管道寿命为研究目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充填管道三种基本磨损形式的特点。构建了粗骨料与管壁接触应力模型,粗骨料的粒径、密度和速度越大管道磨损越严重。正常充填时管道磨蚀机制为疲劳磨损,洗管
学位
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进军,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据统计大量的煤矿冲击地压事故均发生在巷道,主要是由于高静应力、动应力或动静应力叠加作用下,巷道围岩承载超过其本身强度极限的应力,积聚的大量弹性能突然剧烈释放,造成巷道围岩抛出和支护设备破坏。因此,前人对巷道支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往往是对巷道围岩进行泄压处理,降低其应力集中程度,或者增加外部防护设施进行加强支护,从而提高巷道的防冲支护能
学位
实验探究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最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DIS实验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实验在定量研究方面的不足,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果、科学合理分析实验数据的习惯.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初探了DIS实验助力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应用DIS实验探究轻绳、轻杆及弹簧的弹力变化问题”为实例,示范了DIS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性、直观性及实用性.
期刊
积极健全规范省以下的财力分配机制,完善促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的公共财政体系,不仅是加快推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进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下有效缩小区域差距,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向更加注重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增强包容性增长,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时期,转移支付能否有效激励和促进地方政府民生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调整优化基本公共服务
学位
采矿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生产能力低是充填采矿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充填胶结剂成本居高不下、充填料浆离析引发管道堵塞与充填体质量劣化、料浆管输阻力过大增加充填管网运营成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充填成本造成负面影响。探索低成本高性能充填材料,是目前充填采矿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此,本文利用钢渣、脱硫石膏和矿渣等工业固废制备充填胶结剂,结合废石-棒磨砂混合骨料胶结充填,开展控制料浆离析分层、简化流变测试方法与充填
学位
目前,深部开采已成为地下矿山的发展趋势,复杂开采条件、恶劣作业环境都对井下作业的安全高效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地温梯度和井下热源的综合作用带来了日渐凸显的热害问题。高温环境不仅威胁人员身体健康,同时对人机系统功效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探究深井热害环境下人机系统功效的变化规律,指导深井工作面通风参数优化,是保证深部人机系统安全高效作业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以三山岛金矿为研究背景,紧密围绕深部开采高温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