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之一。ITP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虽然现代医学治疗 ITP的方法很多,但疗效不尽理想,且复发率多。熊胆是蒙医临床常用且主要的止血药物之一,以该药作为主要组分进行配伍的制剂治疗ITP疗效高且安全性、可靠性强。 目的: 首次客观评价蒙药熊胆、熊去氧胆酸及胆酸对ITP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相关作用机制,为蒙药熊胆、熊去氧胆酸及胆酸治疗ITP提供科学依据,更为研发和利用蒙药熊胆及其有效替代品提供线索。 方法: 利用阿糖胞苷诱发血小板减少性模型即血小板生成减少模型:将9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蒙药熊胆(低、高)剂量组,熊去氧胆酸(低、高)剂量组和胆酸(低、高)剂量组,从造模第1d开始,各组相应进行灌胃治疗,治疗10d后,通过对比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等指标,评价蒙药熊胆、熊去氧胆酸及胆酸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 采用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方法复制ITP模型即血小板免疫性破坏模型: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蒙药熊胆(低、高)剂量组,熊去氧胆酸(低、高)剂量组和胆酸(低、高)剂量组,从造模第6d开始,各组进行相应治疗,治疗10d后,通过对比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外周血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分类,相关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等指标,评价蒙药熊胆、熊去氧胆酸及胆酸减少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及对ITP的治疗作用。在确定药效后,在此模型的基础上,以熊胆和熊去氧胆酸高剂量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T细胞亚群CD3+、CD4+、CD8+;ELISA法测定各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4、干扰素-γ(IL-4、IFN-γ)等,以探讨蒙药熊胆及熊去氧胆酸治疗ITP的可能机制及途径。 结果: 1.阿糖胞苷诱发血小板减少性模型结果显示,造模后,模型组外周PLT计数及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均减少,与同期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胆酸低剂量组外,其余各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升高,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蒙药熊胆高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高剂量组尤为显著,与泼尼松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APS免疫法建立ITP模型结果显示,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出现皮肤紫癜,PLT计数急剧下降,巨核细胞计数增加,而产板型巨核细胞数降低,脾脏脏器指数增大,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胆酸低剂量组外,其余各治疗组一般情况改善,PLT计数显著回升,巨核细胞计数降低,而产板型巨核细胞数显著升高,脾脏脏器指数降低,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善,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泼尼松组,蒙药熊胆高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三组间无差异(P>0.05)。 3.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阳性表达率减少、阳性荧光强度下降,PAIgG含量明显升高,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百分比值减少,血清IL-4表达水平降低、IFN-γ表达水平升高,IFN-γ/IL-4的比值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泼尼松组、蒙药熊胆高剂量组、熊去氧胆酸高剂量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阳性表达率升高、阳性荧光强度增强,PAIgG表达水平降低,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百分比值上升,血清IL-4表达水平升高、IFN-γ表达水平下降,IFN-γ/IL-4的比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泼尼松组,蒙药熊胆高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三组间无差异(P>0.05)。 结论: 1.蒙药熊胆、熊去氧胆酸及胆酸均能恢复ITP小鼠的血小板计数,增加血小板的生成,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的异常增生,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改善相关免疫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中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的治疗作用比胆酸明显,与熊胆相同,且熊去氧胆酸大剂量作用更明显。 2.蒙药熊胆及熊去氧胆酸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小板相关抗体,调整失衡的T细胞亚群比例,恢复细胞因子水平等体液及细胞免疫调节机制,来减少血小板的免疫性破坏,促进血小板生成,恢复血小板数量、改善血小板功能,从而对ITP有治疗作用。 3.熊去氧胆酸可代替熊胆作为治疗ITP的有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