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口腔种植修复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常规修复方法之一。种植义齿有着传统义齿无法比拟的优点,如:美观性、舒适性、高效性、稳定性、持久性,且无需消磨邻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牙列缺失患者,首选此修复方式。种植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种植体-骨界面的骨整合情况。骨整合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涉及种植体的表面结构和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骨的改建和新骨的形成。有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骨改建,其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骨形成蛋白2就是其中重要的因子。本实验将通过对比埋植型与非埋植型这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研究种植体植入后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种植体-骨界面中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IL-8和BMP-2在种植体-骨界面改建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理。 研究目的: 本实验对比研究了在埋植和非埋植这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义齿在种植体植入后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种植体-骨界面中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IL-8和BMP-2在种植体-骨界面改建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理。 材料与方法: 1.钛种植体制备 采用纯钛制成:长10mm,直径3.75mm的螺纹状植入钉,基桩和植入钉之间由中心螺丝相连。 2.实验动物 选用健康雄性杂种犬8只,体质量13-15kg,年龄为18-20个月。 3.牙体拔除 实验犬以3%戊巴比妥钠按1ml/kg肌肉注射进行全身麻醉,用金刚砂片分切牙冠,牙钳小心拔除下颌第4前磨牙和第1磨牙,搔刮牙槽窝,缝合创口。 4.种植体植入 拔牙3个月后,每只实验犬下颌左侧均植入埋植型种植体3枚,右侧均植入非埋植型种植体3枚,8只实验犬共植入种植体48枚(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各24枚)。 5.组织标本制备 实验犬分别在植入后1周、2周、1月、3月周时各处死2只。取出下颌相应骨段,在种植体外周10mm处将颌骨截开离断。标本均置于100g/L EDTA中脱钙3个月。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标本采用颊舌向纵切,厚约4μm,裱于经APES涂布的玻片上,等待后续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6.实验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 7.采用封闭血清(10%正常羊血清)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8.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采用HPIAS-1000彩色图文分析仪(Olympus,BX40)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组织中均存在IL-8阳性表达,其免疫阳性信号位于细胞外的骨基质内;在埋植型与非埋植型实验组种植体-骨界面IL-8的表达的阳性强度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且呈一定的规律性表达:种植体植入后1周表达显著增高,随着愈合的时程逐渐增强,至第2周时到达顶峰,第4周时的表达开始降低且稍高于第1周水平,在第12周时基本恢复致与实验对照组一致。且受载后各个时间点埋植型与非埋植型实验组之间IL-8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2.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组织中均存在BMP-2阳性表达,其免疫阳性信号位于细胞外的骨基质内;在埋植型与非埋植型实验组种植体-骨界面BMP-2的表达的阳性强度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且呈一定的规律性表达:种植体植入后1周表达显著增高,随着愈合的时程逐渐增强,至第4周时到达顶峰,随后开始降低且稍高于第1周水平,在第12周时基本恢复致与实验对照组一致。且受载后各个时间点埋植型与非埋植型实验组之间BMP-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种植体在植入后,机械刺激均能通过种植体传导至种植体周围组织,刺激IL-8与BMP-2的表达,随着愈合时程的推移,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IL-8与BMP-2都参与了种植体-骨界面的骨改建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义齿之间未见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