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结合归脾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且中医诊断为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疗效,分析眩晕严重程度评分、头晕残障测量表评分、TCD相关血流指标、中医症候评分等,来探讨其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其作用机理,从而为提高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及改进其疗效评估方式提供实验支持,以便更好的发挥中医治病特色,并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方法:将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4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在合理剔除脱落病例之后,最后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13例,女性28例。年龄28~73岁。病程1周至5年。方法:使用电针结合归脾汤加味治疗。穴位选取:百会、风池(双)、气海、血海(双)、足三里(双)。得气后将低频脉冲电针治疗仪接到双侧风池穴上,选择连续波,频率为20Hz,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感到舒适为宜,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5次,每次留针30分钟,持续治疗4个疗程。中药处方:归脾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黄芪20g、龙眼肉10g、当归10g、熟地10g、大枣10g、木香6g、茯苓15g、炒扁豆10g、远志10g、酸枣仁20g、天麻10g、钩藤15g、防风10g、川芎10g。每日1剂,文火煎汁400ml,早晚各200ml温服。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26~74岁。病程1周至5年。方法:使用归脾汤加味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实验研究的各项指标对比。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眩晕严重程度评分、DH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p;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是63.33%,且两组比较,P<0.05;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组为90.32%,对照组为76.67%,且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TCD相关血管血流指标均有部分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综合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随访,1个月复发率两组比较,P>0.05;3个月复发率两组比较,P<0.05。结论:电针结合归脾汤加味治疗VBI性气血亏虚型眩晕在对眩晕严重程度、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临床总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较单纯归脾汤加味治疗均有明显改善。两种治疗对患者的TCD相关指标改善作用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1个月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是3个月复发率,电针结合归脾汤加味组明显低于单纯归脾汤加味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