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是目前终止早孕常用的方法,至今有近二十年历史。但其阴道出血量多和出血时间长的问题至今困扰医务工作者,它增加了流产后妇女发生生殖道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影响妇女的健康。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不明,以往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子宫收缩不良导致绒毛和蜕膜组织残留、卵巢功能失调使子宫内膜修复延迟、子宫内膜炎症等有关,但至今无大样本的病理资料支持。而且导致绒毛和蜕膜残留的机理也不明确。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家族是近年来逐渐认识的一种较强的血管形成因子,其中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广泛分布在子宫和卵巢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协同作用促进血管的生成,主要起着调控血管完整性的作用,参与生理和病理性血管的生成,与子宫内膜、卵泡、黄体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并在蛋白水平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出血的原因。研究方法:观察并分析1087例早孕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的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各病理组织学类型与年龄、孕次、产次间的关系;同时选取其中40例,与20例药物流产后无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Ang-1、Ang-2的表达,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研究结果:(1)1087例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病理组织学变化以绒毛组织残留为主,占83.2%;(2)各年龄段、各孕产次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均以绒毛组织残留为主,其次是蜕膜组织或子宫内膜伴白细胞浸润;(3)Ang-1、Ang-2蛋白在药物流产后的子宫内膜组织的腺上皮、腔上皮及内膜基质细胞和血管壁中均有表达,以在腺体表达为主;(4)出血组Ang-1评分为10.32±0.53、Ang-2评分为11.51±0.50,对照组分别为8.20±0.64和9.80±0.65,出血组Ang-1和Ang-2的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ng-1/Ang-2比例无明显改变。结论:药物流产后绒毛组织残留是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量多的主要原因;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中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增强,提示其与出血时间的延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