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脆弱性与流动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wangxiding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开始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起伏与次贷危机影响的深化,我的硕士研究生攻读生涯也接近尾声。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经济从业人员的最好的反面教材,这次次贷危机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有志于从事银行研究的金融从业人员。原因在于这次危机从金融行业传染到实体经济领域,银行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银行危机源起于汇率或利率风险,而这次银行危机爆发源起于新型金融工具,以至分析危机原因时,很多人都搞不清CDO和CDS的概念。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次银行危机的爆发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广泛性。隐蔽性在于倒闭的银行(包括投行)事先的流动性状况尚可;突发性在于危机来临时,各家银行与投行如同泥足巨人,顿时轰然倒塌;广泛性在于危机波及面之广,对全世界的影响可与1933大危机相提并论。在这次银行危机中,美联储根据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决定是否该银行应该破产,可见银行的流动性对银行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流动性与银行脆弱性的关系,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从陈述银行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的途径入手,认为银行流动性变化在银行危机传染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将银行流动性与银行危机结合起来研究将会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好理解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接着是银行脆弱性和流动性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目前理论界将银行的脆弱性与流动性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很少,本文将脆弱性和流动性分开进行单独的理论梳理,并且对本文即将研究的脆弱性和流动性做了概念界定。第二章为脆弱性与流动性理论模型分析。根据单个银行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流动性问题研究区分,分别介绍了DD模型与AG模型。DD模型运用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了单个银行面临挤兑的生成原因,认为银行的流动性转换功能从根本上决定了银行脆弱性。AG模型可以看成是DD模型的理论延伸,着重研究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资产价格的微小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巨大冲击,即资产价格变动与流动性冲击不成比例。而资产价格的变动有来源于资产需求的冲击,受到银行客户不确定性影响。第三章为案例分析。分析了北岩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投资策略,但这两家银行最终宣布破产和倒闭都可归结为流动性不足。结合以往危机案例,笔者认为流动性对于银行经营稳定即脆弱性有着重要影响。第四章为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与流动性实证研究。由于流动性对银行脆弱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章主要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尽管我国银行业不存在流动性风险问题,当面临的潜在因素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流动性风险威胁已有了新途径和新的特点,值得我们警惕。对此,笔者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1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药敏试验检测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菌株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金属酶基因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将人口老化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外生变量,探讨人口老化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全面揭示人口老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
目的确定克拉霉素与磷脂形成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克拉霉素磷脂复合物,以复合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和正交试验。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磷脂复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女性绝育术的远期并发症较为少见,偶见慢性盆腔炎、肠粘连、月经异常、盆腔淤血症、切口后遗症等。本人以日常工作中所获得经验,对这些远期并发症病因及预
目的分析我院内科系统9年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使用Whonet5.4软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
在外部融资的方式中,银行信贷资金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主渠道,但是银行"贷款难"的问题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的主要原
目的评价绿原酸大鼠口服吸收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以绿原酸大鼠静脉注射给药后药动学参数AUC为参照,三组大鼠按照200、400、600mg/kg给药剂量分别灌胃给药,计算相关参数,按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措施下大鼠胸导管淋巴液量及其组胺、5-羟色胺等物质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淋巴系统在针灸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温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代的发展对创新的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开放式创新成为创新理论新的研究热点。尽管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对开放式创新的一
盈余管理问题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实务界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中,非经常性损益往往成为其惯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有相当多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