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同步辐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相催化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etal-Support Interaction,简称MSI)极大地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通过调节这种相互作用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当前对MSI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催化剂和各种催化反应。对这一效应的研究,始于1978年发现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MSI),当对可还原氧化物载体负载的金属纳米颗粒在一定温度和气氛下进行热处理时,金属氧化物会发生部分还原和质量迁移至金属颗粒上,包覆金属颗粒,从而提供了一种调节金属颗粒的电子结构并抑制金属颗粒的烧结和流失的方式。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他各种MSI的作用方式,如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Electronic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EMSI)和共价金属-载体相互作用(Covalent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CMSI)等,都被陆续发现并运用于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各种MSI效应对金属颗粒的尺寸都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但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金属纳米颗粒(3-10nm)上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现象,而对在小颗粒/团簇/单原子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小颗粒/团簇/单原子上,普遍观察不到以包覆为重要特征的SMSI现象。针对以上现状,本论文以小尺寸的金属Pt纳米颗粒(2.3 nm)、纳米团簇(1.5 nm)和单原子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小颗粒Pt与Co(OH)2间形成活性界面、Pt纳米团簇与TiO2在高温氢气还原下形成金属间化合物、以及不同载体负载的Pt单原子/团簇在高温氧化下的不同结构演变,分别研究了 EMSI、SMSI、CMSI三种典型的MSI方式,填补了以往对小颗粒/团簇/单原子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认识的不足。并以CO氧化反应作探针反应,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XAFS)、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等探测手段,研究了上述各种相互作用所导致的Pt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关系。取得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杂化纳米结构Pt@Co(OH)2/SiO2中Pt小颗粒与Co(OH)2间的EMSI作用金属和载体之间可以通过EMSI效应,调变金属的电子结构,从而改变金属的活性,因此构筑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复合纳米结构是实现这一效应的有效方式。本论文中利用浸渍法和尿素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于SiO2载体上的Pt@Co(OH)2杂化纳米结构,其中的Pt颗粒尺寸为2.3 nm。这一复合纳米结构在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测试中,具有比类似Pt负载量(1%)和粒径(2.6nm)的Pt/SiO2纳米颗粒催化剂高得多的活性和稳定性,在60000 mLg-1 h-1的空速下,在323K就可实现100%的CO完全氧化,表观活化能Ea(33.9 kJ mol-1)也小于Pt/SiO2的Ea=50.7 kJ mol-1,比质量反应速率也比Pt/SiO2高7倍。通过原位XAFS和XPS表征发现Pt在Pt@Co(OH)2/SiO2的价态明显低于Pt/SiO2,但是在XAFS和XPS中均未发现Pt-Co键存在,说明Pt在Pt-OH-Co上发生了电子转移,Pt呈现负电子态Ptδ-,XPS定量拟合分析进一步表明Ptδ-占总Pt含量的6.2%,Pt与Co之间形成界面间的EMSI作用。以CO分子作探测分子的DRFIT测试结果表明,界面上的OH物种很容易与吸附在相邻Pt上的CO发生反应,形成*COOH中间体,随后分解生成CO2。在CO+O2条件下,O2分子被活化为*OOH中间体,与被吸附的CO反应生成CO2。结果表明,EMSI的存在改变了反应路径,Pt-OH-Co通过Mars-van Krevelen(MvK)机制促进CO氧化,活性远高于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L-H)机理的Pt/SiO2,并且在反应中具有稳定的活性。2.TiO2负载的Pt团簇在高温氢气还原下形成Pt-Ti金属间化合物:SMSI效应在SMSI作用下,金属大颗粒容易被载体包覆,但这一现象在团簇和单原子上很少出现,因此负载型金属团簇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十分清楚。本论文研究了尺寸为1.5 nm Pt纳米团簇的Pt/TiO2催化剂在高温还原(HTR)处理下的结构演变。通过HRETM、HAADF-STEM、XAFS和DRIFT等详细表征手段,首次发现当还原温度高于400℃时,Pt原子开始形成CsCl型PtTi金属间化合物。700℃还原处理后,依然没有发现包覆层的存在,所有的Pt原子均以PtTi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式沿TiO2(101)晶面外延生长。PtTi金属间化合物中,Pt原子完全被Ti包围,形成一种类似孤立Pt单原子的双金属结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证实在高温还原过程中被还原成金属态的Ti原子在高温下有自发进入Pt团簇晶格的趋势,这一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ΔG<0。通过结构优化,最终形成PtTi金属间化合物。以CO氧化作探针反应的催化活性测试表明,PtTi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降低了 CO的吸附强度,从而提高了 CO的氧化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形成的PtT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因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耐久性。这项工作是对传统包覆型SMSI的一种补充,对于全面理解和控制MSI,从而调节催化剂的性能具有重要价值。3.Pt单原子/团簇在高温氧化下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CMSI效应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etal-SupportInteraction,简称MSI)通过改变金属颗粒的形貌、组分和电子密度,从而改变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负载型单原子和团簇催化剂在不同温度、气氛下处理,金属和载体的相互作用会随之发生变化。本论文研究了单原子和纳米颗粒共存的Pt/TiO2和Pt/SiO2催化剂在空气中升温煅烧时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利用HRTEM、HAADF-STEM和XAFS、DRIFT技术探究了两种催化剂的不同结构演变行为。结果表明,经过700℃高温煅烧后,Pt/TiO2中的Pt物种全部表现为单原子,而在Pt/SiO2中则团聚成更大的颗粒。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性决定了载体锚定Pt原子的能力:Pt单原子与TiO2可以通过共价金属-载体相互作用(CMSI)固定,因而利于Pt原子分散,而Pt与SiO2不能形成CMSI,故导致颗粒烧结。形成金属与载体之间CMSI效应可作为制备可还原氧化物负载高负载、热稳定的单原子催化剂的通用方法。以CO氧化作探针反应的催化活性测试表明一定比例的单原子和颗粒协同作用能够促进CO氧化。
其他文献
模拟自然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高经济价值的化学品或者化学燃料是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二氧化碳的光转化过程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催化剂。设计开发稳定、高效的二氧化碳还原光催化剂一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然而,较低的催化转化效率是光催化剂面向工业规模应用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一般来说,从催化剂的角度出发,提高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效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强催化剂对
在常见的固体掺杂发光研究中,根据不同发光中心的发光规律,常常需要开展基于材料发光行为的性质研究以及应用探索。这其中既包括对新型的发光材料的研发、也需要进行发光方案的设计与优化。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发光材料的不同使用要求,对材料发光性能的改善和精确调控在发光功能材料的应用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众多的发光激活离子之中,稀土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是光致发光现象中最为常见与典型的两类发光中心。一方面,各
低温真空系统是中性束注入器(Neutral Beam Injector,NBI)的子系统之一,负责提供束生成与传输过程中所需真空梯度的分布环境,良好的真空环境对提高束的中性化效率和降低再电离损失有关键性作用。随着核聚变装置的不断发展,高中性化效率的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器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聚变堆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器(Negative Neutral Beam Injector,NNBI)的低温真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AFM)钢因其具有良好的热物理性能、抗中子辐照性能以及成熟的产业化基础,被认为是核聚变反应堆包层首选结构材料。然而,RAFM钢在应用和研究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存在明显的高温软化效应,这严重阻碍了其在高温(如550℃以上)下的应用。为满足未来商用聚变反应堆更高服役温度的要求,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挖掘RAFM钢的性能潜力,也需要重视具有性能优势的高熵合金的研发。另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矿污染、垃圾焚烧、污水危害、尾气排放、化肥滥用等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当地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元素污染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重金属元素超标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直接制约着我国农用地土地质量、土地资源科学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威胁着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因此开展农用地土壤元素的分布规律、土壤中多元素耦合
基于气溶胶和云的米散射回波,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可以在晴空环境实现精确的风速探测,已被用于航空安全保障、风力发电、极端天气预警、大气污染监测和边界层动力学研究等领域。然而过去往往把来自降水粒子的回波看作风速探测的干扰信号,忽略了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在探测降水方面的潜力。本文发展了基于1.5μm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光谱分析的降水和气溶胶探测技术和应用。提出了基于多普勒谱宽等参数的降水识别方法,完善了基
在众多尝试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量子系统中,光子不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退相干,而且光子有很多自由度可以用来编码,包括光子的路径、偏振、轨道角动量、频率、时间等,这些优势使得光子成为量子信息发展领域天然的信息传输载体。量子信道作为传输量子信息不可或缺的结构单元,在其中传输的量子态经过不同结构的信道后,会有不同的动力学演化结果,因此对量子信道的实验研究对信息科学和量子技术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本人博士期间的
哨声波和磁声波是地球内磁层中两种常见的电磁波动。哨声波既可以将百keV量级的种子电子加速至相对论能量,又可以将低能(0.1-30keV)电子散射到损失锥内,进而使其沉降到地球大气层中。磁声波可以通过朗道共振加速电子,也可以通过弹跳共振散射赤道投掷角为90°的电子。因此,研究这些波动的激发、传播以及波粒相互作用对于理解辐射带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线性理论和粒子模拟,研究了背景低能电子和热电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来源较为复杂,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且碳氮组分含量较高。因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合肥为研究区域,研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揭示化学组分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形成机制,解析颗粒物来源构成,提出大气颗粒物典型污染源的控制方法,为实现合肥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内源控制、外源协同和人工干预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以合肥市采集的1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导致的重金属污染现象愈加严重,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给人体健康造成困扰。如何有效地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众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很多方法,取得诸多研究成果。纳米吸附剂材料由于其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高、易功能化、应用方便和拥有大量的吸附位点等,在处理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