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研究——以A市的实证经验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349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占据未成年人犯罪绝对多数,因此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是实现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关键。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应结合我国当下未成年人成长的时空背景与犯罪预防条件,而通过选择归纳典型地区经验进行的实证研究能更好的贯彻这一研究逻辑要求,包括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首先在选择 A 市这一浓缩式典型体现当下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社会背景与具体预防状况的典型地区样本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犯罪学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原理归纳 A 市实证经验所反映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预防不力的原因,就可以进一步提出相对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保证研究结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根据对 A 市的具体调查统计与案例归纳可以发现,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数量呈增多趋势,且出现明显暴力化、成人化、低龄化、低学历化、地区差异化、团伙化的特点,同时这些特点造成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成为未成年人整体犯罪的绝对主力,且比率逐年上升,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整体下降趋势相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在特征上出现新形态层出不穷、趋重趋恶、流动性不断增强、低龄化态势日益凸显等更加严峻表现,突出表明当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严重不力状况。进一步根据 A 市实证经验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新关键因素显现,社会缺乏有效应对:社会流动引发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家校预防不足,网络治理难导致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网络预防缺失,前置预防差导致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司法预防滞后,预防权责变化导致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政府预防。针对这些导致预防不力的关键原因,进一步结合 A 市实证经验可以提出体系性的关键对策:应对社会流动应形成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家校联动预防机制,加强网络治理从而完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网络预防机制,回应前置预防需求形成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司法预防体系,明确预防权责形成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犯罪政府预防的有效实践。
其他文献
时代呼唤英才,青年需要楷模。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中宣部和教育部等联合指导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对这些优秀大学生杰出代表的事迹宣传,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立志、责任、创新、奉献的卓越品质和精神风貌,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美好的形象和生动的榜样。探究他们的成长轨迹,挖掘他们的动力源头,更好地为大学生群体起好引领、示范、激励和借鉴作用,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这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脉相承,也正如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正因如此,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学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自传入中国以来,同我国无产阶级的伟大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和中国文艺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文艺事业备受瞩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当前我国文艺发展的实际,在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对文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进一步发展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科技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焦点之一。科技竞争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科技产品的竞争,更是科技软实力——科研人员学术道德水平的竞争。学术道德既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内在动力,也是人类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科研人员学术道德问题伴随着人类科研活动产生并贯穿人类科研活动始终。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科研活动空前广泛、从事科研活动以及与科研相关的活动的
学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冠以“礼仪之邦”的雅称。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优秀品质。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与之匹配的礼仪修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使他们养成文明守礼
学位
摘要:“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持久动力,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当代大学生具有价值引领和精神导向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践行“红船精神”便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大学生践行“红船精神”路径选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展开研究。在对“红船精神”的内涵、特点、历史渊源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践行“
学位
“担当”是新时代的热词,“担当精神”是新时代必备的精神力量。回顾历史,青年大学生的担当推动着民族进步;展望未来,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挑大梁者,必须具备强烈的担当精神。着眼当下,部分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尚显不足,表现出对自己佛系,对他人和社会较为淡漠,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不够等迹象。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有足够的担当精神,要不断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精神和实干担当,达到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质量决定着党的建设高度,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和前途命运。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能够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党内整体风气良好,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党的建设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而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质量论述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建设质量的期待与美好愿
学位
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完全学分制的不断推进,以班级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文体活动相应减少,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将更多地在寝室中进行,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另外,随着“00后”大学生即将成为高校主体人群,他们呈现的新特点、新状态,也越来越凸显寝室文化对大学生
学位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适逢我国“美丽中国”建设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从“美丽中国”的新时代视角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美丽中国”的新时代视角和新时代视角下的“美丽中国”,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目标愿景;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也丰富了新时代“美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