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射孔枪用高强低合金钢的制备及强韧性的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jm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孔完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完井方式,射孔是石油勘探与开发工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提高油气井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射孔作业中射孔枪管作为弹架对射孔方向进行定位,并在爆炸过程中保护油层套管,其尺寸精度、性能及内外表面质量的要求都极为苛刻,对射孔作业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全部依靠进口。本文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并开发了一种新型射孔枪管用钢CrMo-114,即在低碳Cr-Mo系低合金钢的基础上添加了微量的Nb、Ti、V等微合金元素。通过精选炉料,严格控制电炉冶炼(EAF)、炉外精炼(LF)、真空脱气(VD)及水平连铸(HCC)等工艺过程,使各元素百分比满足设计要求;经热轧将钢坯制成Φ114.3 mm×8.31 mm规格的管材。为保证热处理工艺的合理性,采用热膨胀法测定CrMo-114钢的CCT曲线。依据相变点温度,选择880℃~960℃为淬火加热温度,保温30min或60min后水淬,在580℃~640℃进行高温回火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对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组织、微结构、相组成和夹杂物进行表征。通过拉伸试验和纵、横向冲击试验等,研究钢的强度、硬度及韧性随组织不同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CrMo-114钢轧态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淬火后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板条长度和宽度分别为5~10μm和0.5~1.5μm,晶粒度高于7级。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组织发生粗化;其中淬火加热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超过920℃晶粒急剧长大。TEM下看到马氏体平行排列的板条状结构,其内部是由高密度的位错胞组成的亚结构,边界处存在少量的条状残余奥氏体膜。高温回火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发生铁素体组织的等轴化和渗碳体颗粒的聚集长大。还发现钢中存在方形、颗粒、椭球及不规则等形状的第二相,经对电子衍射花样标定可知第二相主要是TiN、V(C,N))、(Ti,Nb)CN、TiC。经SEM观察与分析,发现冲击断口存在大量的韧窝和撕裂棱,说明断裂前CrMo-114钢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与冲击韧性测试结果相吻合。其断裂机制以微孔聚集型的延性断裂为主,局部存在少量的沿晶断裂。同时断口处存在少量夹杂物,由于炼钢过程的变性Ca处理,使其主要呈球状和椭球形,改善了钢的韧性。经能谱分析(EDS)可知,主要是锰的复合硫化物(Mn,Fe)S以及SiO2、Al2O3、MnO和CaO复合型夹杂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韧性增加但强度下降,在640℃达到了良好的匹配。结合不同热处理条件下CrMo-114钢组织变化规律,选定最佳热处理工艺:加热至920℃保温30 min,水淬;再经640℃回火,保温60 min后空冷。经此工艺处理后,第二相析出提高了钢的强度,均匀细小的组织保证了材料的韧性,从而得到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屈服强度达到1059 Mpa,屈强比约为0.9,横向冲击吸收功达到80 J,韧脆转变温度为-33℃,满足射孔枪管的技术指标。
其他文献
科技进步在一个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中心地位,而四川省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却居于落后的位置,科技进步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充分
<正>当好党委"外脑",离不开成功的调查研究。这就要求党办人员在调研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亲临现场,坚持深入浅出,坚持实效第一。能否为党委领导延伸思维、拓展思路、集中
期刊
出版消费行业发展以来,知识复位也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以用户优质体验为核心的知识付费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创建出各式各样的平台服务于消费者。本文立足于
<正>当前,经济全球化突飞猛进,文化全球化方兴未艾。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全球化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
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和常规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两种X7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管线钢的低温韧性不仅与其有效晶粒尺寸有关,而且还与其组
IgA肾病(IgAN)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病程极具多样性,15%~40%的患者在确诊后10~20年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研究显示,Ig AN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远高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美更令人喜爱、陶醉、神往的了。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课堂中蕴涵着很多美。如语文课中蕴含着语言美、
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工作实践中,重视外语学习或外语教学效果的力量超过了注重学习风格建设的力量,文章从学习风格研究源起、内涵、意义等方面入手,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