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林是按照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来保护和管理的森林,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本研究调查了我国东南地区五个村落三种类型的文化林(村落文化林、祠堂文化林、墓地文化林),对比了文化林与非文化林乔木层、冠木层、草本层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利用关键人物访谈法与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对村民进行了232份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对文化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知和保护文化林的意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文化林的群落结构完整、物种组成丰富,在文化林中共记录了325种维管束植物,隶属于85科187属,包括17种保护物种,占调查地区(县)保护物种总数的17%。在非文化林中调查发现281种维管束植物,隶属于77科162属。文化林中的乔木层胸径较大,密度较低,尤其是墓地文化林。
(2)文化林拥有较高的alpha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尤其是乔木层,保护了85.4%的调查区域物种,45个指数中有20个呈显著性差异。乔木层的物种累积一面积曲线表明,在各个尺度上,除墓地文化林保护了更多的古树外,文化林物种多样性始终高于非文化林,从而在相同面积下保护了更多的物种。
(3)文化林与非文化林的灌木层与草本层相似度大于乔木层。加性分配模型分析表明,Beta多样性随尺度增大而增加,林型间beta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样方间beta多样性,对区域多样性贡献最小为样格内alpha多样性和样格间beta多样性。林型间的多样性对区域物种多样性的贡献中,文化林占主导作用。
(4)文化林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诸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中得到的林产品量相对较少。44.2%被访者可以从文化林中得到林产品,但90.9%被访者从非文化林中得到林产品。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生态旅游和美学价值。除了生态旅游价值,以上服务功能也被村民认为最满意的,村民最希望提高生态旅游。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满意度与年龄正相关。
(5)主要的集体保护方法是利用村规民约与传统风俗习惯,这些传统文化和非正式制度在村中约束力很强,在历史的集体保护中更加重要,但个人保护行为则更依赖于法律和政府。77.8%被访者愿意管护文化林,但只有一半的被访者愿意支付,管护意愿相比较高。提高村民教育水平和对文化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满意度有利于文化林的保护。
研究表明,文化林相对非文化林保护了更多的物种,生物多样性较高,可以作为当地物种库。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是由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不同导致的,文化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村民保护文化林的原动力,村规民约和传统文化是村民保护文化林的主要方法。明确文化林的边界建立保护小区网络、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予适当生态补偿、保持文化林作为集体林的权制度不变、提高村民参与管护程度与教育程度、将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纳入到政府政策中都有利于文化林今后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