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促进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优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本文以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基础信息、植被类型信息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了植被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创建渔网分析,将京津冀地区平均分为12km×12km的网格单元,以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样地,通过SPS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功能,以地理信息为主要因子,评估了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划定了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案;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99%的农作物分布在坡度25度以下的区域,同时发现《水土保持法》中规定,坡度25度以上区域为禁耕区域,需退耕还林,因此将预测区域与25度以上坡度进行叠加,最终划定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得到结论如下:(1)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类型为主,占该区域自然保护区总数的53.52%;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草原草甸植被类型的保护需要加强,未被保护的草原草甸植被类型1 1个,且都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的地区。(2)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35092km2,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6.2%,其中三级优先区面积最大,总面积27207km2,分布最广,一级优先区面积最小,分布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有明显关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价中得分均较高。划定红线区域总面积4226.1km2,其中,生物多样性深红线总面积870.2km2,占划线区域总面积的20.6%,生物多样性浅红线区域总面积3355.9km2,占划线区域总面积的79.4%。(3)京津冀地区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较大,已有自然保护区普遍面积偏小,建议新增自然保护区21个;建议扩建自然保护区22个;调整后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新增面积4455.39km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京津冀地区的总面积由原来的4.21%提高至6.25%。(4)京津冀地区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数量最多,其次是国家湿地公园;北京地区分布较集中,河北南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一带,北部分布较均匀。根据京津冀地区各类广义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分布,结合人为干扰因素,提出了8个适宜建设国家公园的区域,以期为京津冀地区国家公园的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的构建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