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GKD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我国学者提出的可拓学理论与方法,立足于我国现有城市规划制度和城市规划决策体系,将可拓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决策领域。建立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并构筑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系统——Extenics Plann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EPDSS),目的是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决策的水平,进而推动我国城市规划决策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可拓学的基本思想,并回顾了可拓学与建筑学领域交叉研究的成果;介绍了决策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城市规划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城市规划决策与城市规划支持系统密切相关,所以本研究分析了西方学者对于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研究成果,并明确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与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本研究进行了城市规划决策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的类型与研究层次;研究从本体论、主体论和价值论三方面进行论述,搭建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的理论框架,进而确立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的方法体系;结合我国国情,讨论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的实施构想和运作机制。  为了明确可拓城市规划决策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决策体制的意义,论文构建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的体系,认为基于可拓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方法,可以更加清晰地描述城市规划决策,也能更加精确地衡量决策得失;决策技术上的创新,为实现以往难以实现的决策模式提供可能,尤其是决策标准的定量化,将推动精细化决策进程。利用可拓城市规划决策的若干决策技术,将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以公众参与为特征的结合团体决策模式的倡导式规划,用以解决我国城市规划决策中的社会矛盾问题。  在决策技术方面,本研究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是以规划事件运行“程度”作为决策标准,这与城市规划实践是高度一致的,由于城市规划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很多问题的目标或条件关于某特征的取值不是精确的量值,而是一个区间。或者由于规划师难以获取事物有关特征的精确量值,以此需要研究区间型的初等关联函数。  本研究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分为确定型可拓城市规划决策、不确定型可拓城市规划决策、风险型可拓城市规划决策和综合型可拓城市规划决策四种类型,结合实证研究,证明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方法在处理实际决策问题中的效用,可以为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决策问题提供技术支持,适合于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利用关联函数建立规划愿景的表达模型和利用可拓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精细化决策,是本研究的重要特点。  为推动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并提供日常城市规划决策的工具和平台,建立了可拓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系统(EPDSS)。该系统基于网络为规划参与者提供了交流沟通的途径。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原理,选择了 EPDSS的形式,确立了 EPDSS的框架和各组件的构成与功能。EPDSS有三项关键技术,分别是利用关联函数建模,利用可拓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可拓形式化语言进行知识表达。研究选择了Web Services技术作为EPDSS的开发平台,并认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对城市规划决策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决策辅助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极化区是具有全球意义的都市圈发展模式及空间组合形式,是当今世界范围内都市圈发展的主体趋势。然而在我国规模不等的诸多都市圈中,向极化区的演化仍然缺少有效的规划引导,
目前国内二线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研究较少,本文选择了合肥作为研究对象,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区的工业建筑遗产更新利用项目作为参照,评价合肥在工业建筑遗产更新利用领域的现状,找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因此,诸如城市环境、
学位
现代城市的建设,伴随着现代建筑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高度扩张,却唯独缺失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甚至,是被遗弃。朱雀崇拜作为中国历史上鼎盛一时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传统建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普遍得到了较大的关注,“科学发展观”以及“两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对资源型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林业资源型城市作为资源型城
九十多年前孙中山撰写的《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如武汉三镇合一、工业城市、城市群建设、国际大都市、浦东开发、青藏铁路、广佛同城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理想,今日已变成或正
在哈尔滨城市密集区更新与新区扩张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用地经济性的开发模式,造成多数住区,尤其是高层住区难以满足国家最低日照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现有的高层住区规划设计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