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RAPD、ISSR和AFLP)的方法,首次对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所使用的品种共计108份,其中中国地方品种100份,分别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广西、四川、湖北6个省,育成品种8份,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用区分甘薯品种最基本的9个形态特征:株型、茎端茸毛、基部分枝、干物质含量、叶形、叶色、薯皮色、薯肉色、薯形,可以将104份甘薯品种完全区分开,表明中国甘薯地方品种形态变异丰富,其中福建和广东的地方品种形态变异较大,且地方品种形态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基于形态特征产生的聚类图与已知育成品种的系谱图不吻合。 2.用30个RAPD引物、14个ISSR引物和9对AFLP引物对108份甘薯品种进行扩增,分别扩增出218条、239条和245条多态性带,可将108份甘薯品种完全区分开。AFLP在揭示多态性水平和实验的稳定性上高于RAPD和ISSR,表明AFLP可以作为甘薯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首选标记。 3.根据ISSR标记产生的聚类图与育成品种系谱图完全吻合,表明ISSR可以有效地鉴定已知亲缘关系的品种。综合3种分子标记的数据对108份甘薯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组群,且与育成品种系谱图吻合。 4 根据RAPD、ISSR和AFLP计算得到的遗传距离,表明地方品种间遗传距离变异幅度大,分别为0.0537~0.9418、0.1678~1.4800和0.0227~0.9676,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594、0.5725和0.4754,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中国是甘薯次生多样性中心。 5.对不同地区内的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广东地区内品种间遗传变异程度最高,而且广东地方品种与其余地区的地方品种间遗传距离较大,认为甘薯最早从中国广东地区引入,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和内陆地区扩散。 6 综合3种分子标记得到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269,并且广东的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遗传距离最大。因此,在今后甘薯亲本选配和品种保护上,应重点考虑该地区的地方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