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小麦赤霉病与玉米茎腐病相互关系的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和玉米均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整个生长期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两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和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都是世界性流行病害,其主要致病菌均为镰孢菌(Fusarium spp.),因此,研究两种病害的关系对防治两种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从自然及不同栽培模式下病情调查、病原菌种类和致病力等方面研究了两种病害的关系。试验调查了四川省成都、雅安、绵阳等15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地区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采集了小麦赤霉病499份和玉米茎腐病164份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株99株,玉米茎腐病菌株94株。选取各自典型菌株通过菌落特征、菌落生长速率、孢子形态等形态学和培养性状观察,进行初步分类鉴定,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对rDNA-ITS区和延长因子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同源性,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的99个菌株可鉴定为3类: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和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玉米茎腐病分离得到的94株可鉴定为5类:层生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九州镰孢菌(Fusarium kyushuense)。小麦赤霉病供试菌株中亚细亚镰孢菌有72株,占供试菌株的72.73%,为优势菌株;玉米茎腐病供试菌株中层生镰孢菌有27株,占供试菌株的28.72%,为优势菌株。各菌株的菌落特征、菌落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形态等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明镰孢菌在形态学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对rDNA-ITS和EF-1α两个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2种序列均能将供试菌株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的结果基本相同。两种系统发育树均能有效的揭示镰孢菌菌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对于种内的遗传分化揭示较弱。相比较真菌rDNA-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和ITS4,镰孢菌鉴定特异引物EF-1α:EF1H和EF2T扩增出的不同大小的特异性片段,更能够精确区别不同的种。本研究未发现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为了探究两种病害病原菌对玉米、小麦的交互侵染,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的田间发病情况,测定了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代表菌株交互侵染玉米和小麦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下诱发两种病害率最高、相对减产量最大;秸秆不还田净作小麦/玉米发病率和相对减产量最低;不同优势镰孢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但致病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引发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的镰孢菌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交互侵染,田间植物病残体可作为初始菌源,可能会造成病原菌的跨寄主侵染。在四川小麦-玉米套作的免耕地区,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可能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期刊
红火蚁被列为世界上最危险的100种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红火蚁的控制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在红火蚁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工蚁的毒力测定,而对蚁群中不
本文整理、研究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洞穴陆生等足类共6科13属27种,其中包括1新属,8新种;首次报道了华杆潮虫属Sinoniscus的水生种类以及球卷虫属和树卷虫属的真洞穴种类。列出
期刊
期刊
不管导师是“贴身指导”还是“遥控”,研究生毕业论文毕竟还是研究生本人做的。研究生一边做课题、一边领悟课题设计的真谛,有的很快就能把握课题的实质方向,并逐步将之推向纵深
印楝素A(Azadiraehtin A)和印楝素B(Azadirachtin B)是印楝素杀虫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商品化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一般以印楝素A和印楝素B为检测指标。为了明确印楝素A和B活性
这两天我天天想到一首歌,中国的歌。这首歌是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歌。这首歌就是我们在每次最庄重、严肃的场合唱响的歌。这就是国歌。这是一首创造了历史的歌曲。这
本文结合今年来高校研究生层次多样化,功利化思想严重,心理问题凸显等问题,基于对目前研究生管理现状的分析,对于研究生管理办法进行了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