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将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稻田退水污染地表水水质等。本文以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三江平原洪河农场稻田不同灌水量、施肥量等条件下氮、磷等成分流失的研究以及灌区不同级别典型灌、排渠道水质水量监测试验,初步分析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迁移特点。(1)采用引排差法与彭曼公式对实验区取水量进行计算,通过间接计算法计算水稻需水量,在计算稻田的有效降雨量后,根据现场实测的退水量值。5月20日退水分析中,退水量占取水量的95%;7月27日中,由于水稻生长周期进入到耗水量较高的时期,退水量占取水量的33%。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取水与退水量,受到作物生长周期,天气等影响较为明显。(2)采用交叉实验对比分析了淹灌水面高度、化肥施用量以及除草剂对农田水水质的影响,淹灌水面高度对农田水水质状况影响较小,而化肥施用量则对总氮、氨氮、总磷等营养元素浓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除草剂的使用,对氨氮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通过对不同监测点位的时间序列分析不同监测点位水质变化的一致性,进而判断其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指标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致性较差,说明外界因素对其影响较小。(3)在同一时间点上,分析垂直方向上(土层深)和水平方向侧向渗水(田边土埂)污染物浓度变化可以得出:氮(总氮、氨氮)浓度在垂直方向有个峰值,且随时间的推移其峰值有下降的趋势(仅在0-60mm深度下),说明垂直方向上的渗水污染物浓度可能由于施肥后土壤表面的氮肥随田间水下渗造成的峰值下移,对总磷浓度的影响较小,而且在侧向渗水的研究中,其结果和垂直渗水污染物浓度结果一致。(4)对取水量与排污负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取水量和退水量与排污符合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对田间水污染物浓度与取水量、农田水停留时间、温度与化肥使用量进行了回归计算,得到相关的回归公式,并从回归参数与拟合参数的角度入手,进一步理清了农田退水污染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