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孢囊线虫早期预寄生相关基因鉴定及FMRF酰胺多肽(FLPs)基因克隆和功能初探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Glycine max)是非常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孢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CN)是限制其产量的重要土传病害之一,因其生理小种复杂和孢囊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等特点,导致线虫防治困难。化学农药虽然能有效的防止SCN,但高毒高残留使其停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抗病品种抗源单一并且抗性极易被打破;生物防治田间不稳定等等,这些局限性增加了防治难度。因此,目前最热门的研究就是加强对线虫与寄主互作机制方面的认识来开发更为安全、广谱和高效的杀线虫剂。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早期识别寄主的过程十分关键,与能否成功寄生相关,涉及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化感识别、运动、代谢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如果能在线虫识别寄主早期阶段对其干扰或者打断,就能有效阻止线虫侵染进而达到防治目的。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寄生线虫与植物早期的互作受到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释放的化学信号及线虫本身因素(例如信息素和神经肽等)等影响,但对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早期互作的关系知之甚少,对参与识别寄主信号的线虫致病基因的认识更是缺乏;此外,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及其它线虫中所报道参与线虫取食、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酰胺多肽(FMRF-amide Like Peptides,flp)类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这类神经肽基因在线虫中具有保守性,并常被作为开发新型人类药物的靶标基因之一,但对大豆孢囊线虫中flp基因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基于此,本实验通过RNA-Seq在转录组范围内开展了线虫早期识别寄主的预寄生基因的鉴定和验证,然后利用RNA-Seq的转录组序列筛选鉴定了大豆孢囊线虫中的flp基因,对其进行了功能初探。获得结果如下:1、经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共组装得到56,947个Unigene,经NR等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为29,031个;通过与对照组比较,线虫识别寄主植物3 h和24 h后,鉴定到差异表达基因共359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23个,下调表达136个。最终筛选出置信度最高的14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编码毒素过敏原样蛋白、细胞壁降解酶、效应蛋白、维生素B1合成酶、热激蛋白70、噻唑合酶、S型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顺式还原铜双加氧酶、金属蛋白酶、核苷二磷酸激酶等。其中对3个差异表达基因核苷二磷酸激酶(Ndk)、金属蛋白酶(Ftsh)和噻唑合酶(Thi G)的测序结果进行q RT-PCR验证,二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二龄幼虫识别寄主及早期寄生等生物学过程。后续工作将通过PCR技术克隆这些潜在的候选基因,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并结合线虫行为学等试验方法验证其生物学功能,从而为新型防线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及分子靶标。2、根据转录组文库结果,共筛选到13种可能的FLPs编码基因,分别为Hg-flp-1、Hg-flp-3、Hg-flp-5、Hg-flp-6、Hg-flp-7、Hg-flp-11、Hg-flp-12、Hg-flp-13、Hg-flp-14、Hg-flp-16、Hg-flp-18、Hg-flp-22及Hg-flp-27。筛选到的13种flp基因通过测定,表达量在对照组与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经序列同源比对分析发现flp在线虫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3、其中Hg-FLP-1、Hg-FLP-6、Hg-FLP-7、Hg-FLP-11、Hg-FLP-12、Hg-FLP-14、Hg-FLP-16、Hg-FLP-18及Hg-FLP-27都分别与植物线虫中对应FLPs序列同源性最高。Hg-FLP前体肽序列中含有KR/K/R三种剪切位点,暗示FLP前体需要经过翻译后修饰才具有生物学活性。q RT-PCR分析了Hg-flp发育表达模式,发现二龄幼虫期Hg-flp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平,推测这些FLPs与线虫的识别、寄生等过程密切相关。4、实验选取了Hg-flp-1和Hg-flp-11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g-flp-1和Hg-flp-11主要在二龄幼虫腹神经索(ventral ganglion)区域的神经元中表达。体外喂食ds RNA抑制Hg-flp-1表达后,二龄幼虫的侵染率和雌虫数均显著降低;然而对Hg-flp-11的体外RNAi沉默并不影响J2的侵染和后期繁殖,可能与FLPs家族成员功能冗余有关。构建植物RNAi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豆发根,寄主体内干扰Hg-flp-1后,雌虫数反而比对照显著上升,表明在SCN侵染后降低flp-1表达可能有助于线虫建立取食位点和后期发育。然而体内与体外干扰试验结果相反,不能排除可能是与两种RNAi沉默技术的作用途径有关。体内干扰Hg-flp-11表达后,线虫的繁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5、通过外源添加人工合成FLPs进一步对Hg-FLP-1和Hg-FLP-11的生理功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5种FLP-1(a\b\c\d\e)及2种FLP-11(a\b)处理均能显著增加J2的移动能力,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效应,这可能与线虫通过体表吸收外源肽的效率有关。FLP-1e(100μM、10μM、1μM)、10μM FLP-11a和100μM FLP-11b处理后雌虫数显著增加,表明FLP-1e、FLP-11a和FLP-11b刺激线虫活跃有助于建立取食位点。然而FLP-1b\c\d\e、FLP-11a/b对侵染率未产生任何显著影响,且根尖周围的二龄幼虫数量减少,推测是由于外源肽处理后线虫过度兴奋所致。综上所述,通过转录组获得与大豆孢囊线虫早期识别寄主相关的基因丰富了我们对线虫与寄主早期互作的认识,这些候选基因为下一步解析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13种Hg-flp基因的克隆和Hg-flp-1、Hg-flp-11功能的解析填补了大豆孢囊线虫中FLPs功能研究的空白。初步明确了Hg-flp-1基因不仅参与了线虫的识别,并且线虫后期发育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获得Hg-flp基因信息对于开发基于神经肽类的杀线虫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持续性高强度利用,黑土已经出现肥力下降等相关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免耕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免耕和传统耕作0-5 cm和5-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探索耕作、土壤、微生物群落三者之间的互
苏打碱土是一种严重的土壤退化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广泛分布。其土壤理化性质恶劣,严重危害植物生长、农业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苏打碱土的改良和治理对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是一种新兴的盐渍土改良方式。为了全面研究咸水结冰及其融水入渗后对不同碱化度苏打碱土的改良效果和改良机理,本文设计了3个部分的试验,分别从咸水冻融规律、咸水冰融
坡耕地和裸露的沟坡是漫川漫岗黑土区的主要产沙源区,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但其关键的治理技术地埂植物带和植物护坡都存在着损害农民经济利益的问题,面临着被农民破坏的危机。这将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阻碍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坡面植被的防蚀机制以及筛选出高水保、高经济效益的植被建植模式已成为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关键任务。但目前其有关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以漫川漫岗黑土
草地农业气候是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畜牧养殖的重要依据,对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草地农业中植物和动物生长和分布的气候要素亦发生变化。系统分析1961~2016年中国草地农业气候要素的时空演变格局,对促进草地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对草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草地农业包括植物与动物,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给植物传播种子,两者之间相互依
入渗是灌溉水或降水由地表进入土壤的过程。入渗不仅是水分在土体中的再分布过程,还伴随着农药、污染物、养分等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盐渍土来讲,入渗过程中由于水分变动引起的盐分动态变化是盐渍土改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盐渍土集中分布区之一,盐渍化问题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盐碱程度盐渍土入渗过程,探明其影响因素和机理,从而进行改良和利用,对促进区域盐渍化防治和水土资
理解冻融过程以及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迁移变化,对于阐明松嫩平原土壤积盐过程和机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选取松嫩平原西部5种景观类型苏打盐渍化土地: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通过监测0-200cm土壤水分含量、盐分含量、电导率(EC)、p H、钠吸附比(SAR)、碱化度(ESP)等理化指标,研究这些理化指标与气温、降雨、土壤温度、冻结深度的关系,揭示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运移规律和积
城市绿地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以往研究人员常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来衡量城市绿化,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城市二维平面上的绿化情况,忽略了三维空间上绿化资源和质量。绿视率(GVI:Green View Index)是指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例,其较传统二维绿化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
作为沟通数字虚拟世界及现实世界的桥梁,GIS数据模型一直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与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在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管理、方案模拟与处置决策,解决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海岸变迁、疾病传播等问题;同时,随着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采集技术飞速发展,空间数据粒度越来越小、时间上的动态性越来越高
黑龙江流域是全球高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功能维持以及黑土生产力保护的重要区域。过去几十年,该流域的中国部分发生了大规模的草原、湿地和森林向耕地的转变,导致该流域面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外,由于地处中高纬度,该流域的生态功能在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压迫下,使得相关问题更加严峻。这一过程中土地利用、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碳汇功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受未来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影响,亟待在区域水平揭
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大豆(Glycine max)病害。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结合抗性品种和非寄主品种轮作,但由于土地的有限性,轮作受到限制;高毒有效的化学杀线虫剂已被禁止或者限制使用;SCN在田间是混合群体,存在多个生理小种;目前大多数抗性品种的抗性单一,东北的抗性资源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