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矿物的形成-转化及其界面重金属反应特性与机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氏矿物(schwertmannite,Sch)是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铁羟基硫酸盐矿物,并具有结晶弱、比表面积大、羟基位点密度高、硫酸根(SO42-)含量丰富等特点。在成矿过程中,施氏矿物可通过吸附、结构性嵌入和同晶替代等方式大量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HMs)。而施氏矿物向晶质氧化铁的转化会造成结构中赋存重金属的二次释放和再分配。因此,施氏矿物的形成和转化过程均会显著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迁移性和环境归属。然而,施氏矿物的形成条件、转化规律及其界面重金属的反应特性和相关机制仍有待阐明。因此,本论文在明确AMD矿区沉积物中Fe的矿物学特性与重金属形态分布后,以沉积物中典型的施氏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宏观溶液化学模拟实验,结合(原位)快速X射线吸收光谱(Q-XA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等技术手段,系统探究了Fe3+直接水解途径下施氏矿物的形成-转化过程与特点、含Cu施氏矿物的矿物相转化规律和Cu的赋存形态、以及含Cr(VI)施氏矿物界面As(III)的吸附-氧化行为与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施氏矿物的矿物学特性,预测和评估相关环境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结合天然沉积物样品分析与AMD模拟老化实验,探究了老化p H和时间对AMD沉积物中Fe矿物学特性和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沉积物样品S1(水样p H 2.68)的主要Fe矿物为黄钾铁矾和针铁矿,而样品S2(水样p H 6.78)中的主要矿物为施氏矿物和少量水铁矿。随着AMD溶液p H值的升高,沉积物中HMs含量(除As外)和可还原态HMs的占比(除Pb外)均显著增加。其中,重金属Mn、Zn、Ni和Cd主要由Fe矿物富集,而Pb则以含铅矿物的形式存在(如Pb SO4)。不同p H条件下AMD溶液(S1水样)老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施氏矿物是老化初始阶段形成的主要矿相,但它的结晶度会随着老化p H值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p H≤3时施氏矿物会逐渐向针铁矿和黄钾铁矾转化,而在p H 5和p H 7体系中,施氏矿物中大量富集的HMs使得它的结构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2.通过Fe3+水解-透析和Fe3+加OH-水解两种方式,系统揭示了Fe3+直接水解途径下施氏矿物在不同环境地球化学条件下的形成-转化特点。Fe3+在25-60°C的水解温度下透析1-15天均可得到纯相施氏矿物,水解温度继续增加则会形成少量针铁矿杂相。初始水解产物透析时间越短或水解过程中K+或NH4+的共存均有利于提高施氏矿物的结晶度。在Fe3+加OH-水解过程中,首先形成含SO42-水铁矿,而后迅速转变为施氏矿物。然而,在相同溶液条件下,如果水铁矿已经预先形成,即使存在大量SO42-,水铁矿也不会向施氏矿物转化。随着Fe3+水解速率的降低,施氏矿物的结晶度略有增加,形成的团聚体网状结构变大。在施氏矿物转化过程中,高温、高p H和Fe2+共存可以促进施氏矿物向针铁矿转化,低Fe3+水解速率和高浓度Cl-则会抑制其转化,而K+或高浓度NH4+的存在会诱导施氏矿物向黄钾铁矾转化。3.探明了酸性和中性p H条件下,含Cu施氏矿物的矿相转化规律和Cu的形态归属。含Cu施氏矿物的转化速率和转化产物受老化p H值调控。p H 3时,施氏矿物在60oC条件下快速转化为针铁矿,Cu的存在有利于针铁矿结晶,而其在室温条件下的转化速率较为缓慢。p H 7,60 oC时,含Cu施氏矿物的转化速率明显减缓,且Cu含量越高,转化越慢;无Cu条件下,转化终产物为针铁矿和赤铁矿的混合相,而Cu的存在会诱导施氏矿物向单一赤铁矿转化,同时Cu会阻碍赤铁矿结晶并影响其晶体结构。产物中Cu的赋存形态与老化p H值和矿物类型密切相关。老化初始,Cu在p H 3条件下主要以离子态形式存在于溶液中,p H 7时Cu则以施氏矿物吸附态为主。随着矿相转化的进行,p H 3下溶液态Cu逐渐进入新生针铁矿的颗粒缺陷和孔洞中,沉淀态Cu比例明显增加。p H 7条件下,施氏矿物吸附态Cu含量随老化时间逐渐降低,而赤铁矿吸附态和沉淀态Cu比例随之增加,其中部分Cu通过同晶替代的方式进入了赤铁矿晶格中。4.结合宏观溶液化学批量实验和原位Q-XAS技术,阐明了As(III)在含Cr(VI)施氏矿物界面的吸附-氧化行为与作用机制。与Langmuir方程相比,As(III)的吸附等温线结果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表明含Cr(VI)施氏矿物的表面吸附位点具有不均一性。随着矿相中Cr(VI)嵌入量的增加,As(III)的去除和氧化量均显著增加。当p H值从3增加到7时,As(III)的吸附量随之增加,但其氧化量则先增加后减小,因为p H 7时大量生成的Cr(III)沉淀会造成表面吸附位点钝化。此外,当矿物结构中Cr(VI)足够时,Cr(VI)的存在形态(溶液态或结构态)对As(III)在施氏矿物表面的吸附-氧化行为没有明显影响。As(III)在含Cr(VI)施氏矿物表面的吸附-氧化途径和机理为:首先,As(III)通过表面络合和阴离子交换作用吸附于施氏矿物,随后As(III)和Cr(VI)在矿物表面发生直接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后反应生成的As(V)和Cr(III)在矿物表面发生吸附或沉淀,从而同步降低了两者的毒性和迁移性。
其他文献
沙门氏菌(Salmonella)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给人类健康和畜禽养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恩诺沙星(ENR)因具有抗菌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配系数大等优势,是兽医临床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理想药物。然而,ENR苦味极大,严重影响适口性,迄今没有适用于猪的口服制剂上市。此外,近年来沙门氏菌对ENR的耐药性呈逐年递增趋势,为了有效延缓ENR对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产生,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亟待优化
学位
山羊作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或手术干预的目的,其麻醉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对山羊进行麻醉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主要副反应包括胃内容物反流、瘤胃臌胀、过多流涎、低血压、低氧血症等。麻醉前用药和全身麻醉相结合的方式称为多模式麻醉。多模式麻醉是通过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产生抗焦虑、顺利诱导和减少麻醉剂的用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个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多模式麻醉中,合适麻醉药物和麻醉前药物的选择是决定其麻醉效果
学位
弓形虫是顶复门原虫中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弓形虫的棒状体、微线体和致密颗粒等特殊细胞器产生的分泌蛋白在弓形虫的入侵、复制及免疫逃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核生物的分泌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的折叠、降解以及多种翻译后修饰均需要在内质网中以ATP作为能量来源或者辅助因子参与其中。但是ATP作为核苷酸大分子无法直接穿过生物膜系统进入内质网,因此需要专门的转运蛋白将其转入内质网,同时将分解产生的ADP转出内
学位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不仅对世界范围内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猪链球菌感染后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链球菌中毒休克样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Like Syndrome,STSLS)、脑膜炎和败血症等。1998年和2005年猪链球菌在我国造成了两次流行,共导致240人感
学位
弓形虫作为一种全球分布的重要细胞内寄生原虫,可以在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感染、复制和存活,严重影响宿主的健康。由于弓形虫寄生宿主的广泛性,弓形虫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问题。弓形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时,常以缓殖子的形式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横纹肌细胞内,形成无症状的慢性感染。在对虫体有利的环境中,缓殖子能活化成快速增殖的速殖子,这可能导致播散性感染和危及生命的脑炎。弓形虫不同的感染
学位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能在宿主肠道外定殖,几乎能感染任何肠外部位,引发脑膜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腹膜炎、肺炎和败血症等,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耐药性迅速增加以及有效抗菌药物库日益减小的背景下,ExPEC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国际公共卫生问题,对畜禽养殖和人类健康都构成巨大威胁。ExPEC是引
学位
肉鸡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ibial Dyschondroplasia,TD)常发生于生长周期短,体型较大肉鸡中的一种代谢性紊乱的骨骼疾病。肉鸡TD的临床表现以站立困难、运动障碍、生长性能下降、腿部骨骼畸形为特征,其典型的病理学特征为胫骨近干骺端生长板中出现无血管化、未钙化的透明“软骨栓”,生长和分化异常的生长板软骨细胞大量堆积。本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近几年在我国部分肉鸡养殖大省中,TD的综合发病率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引起,以各阶段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和种猪群繁殖障碍为主要表现症状。PRRS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报道于美国北卡罗纳州,随后很快传入欧洲和亚
学位
稻田是甲烷(CH4)的重要排放源,也是已知固碳潜力较高的人工湿地。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生产区,由于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稻田利用模式,因此通过改变利用模式来实现稻田固碳减排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改变稻田利用模式如何影响CH4排放,且何种模式有利于固碳减排也有待进一步明确。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早稻-晚稻、小麦-中稻、油菜-中稻和油菜-旱
学位
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是支原体属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可以引起猪的地方性肺炎(Enzootic Pneumonia,EP)。EP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各个年龄阶段的猪都能够被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和气喘﹑消瘦,导致猪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Mhp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年首次被鉴定以来,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和传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