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大肠埃希菌和无乳链球菌是我院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meningitis,NPM)常见的病原菌,通过分析我院15年来上述两种病原菌所致的NPM临床特点、实验室情况及转归情况,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有效规范治疗,减轻并发症及后遗症。 方法: 选择200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的脑膜炎患儿45例及无乳链球菌的脑膜炎患儿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及转归情况。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计量或计数资料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入选的65例NPM中,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组45例,无乳链球菌脑膜炎组20例。2001年-2005年8例,2006年-2010年25例,2011年-2015年32例;而我院2001年-2015年NPM中病原菌培养阳性共147例,其中2001年-2005年30例,2006年-2010年59例,2011年-2015年58例,无乳链球菌脑膜炎构成比近几年有增长的趋势(x2=7.114,P=0.029)。两组病例均以男性、足月儿、晚发型常见。两组病例在平均胎龄、平均入科体重、平均发病日龄、性别比例、早产儿比例、早发型比例、剖宫产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大肠埃希菌和无乳链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最多见,其次为少吃或喂养困难、惊厥多见,其他包括气促或呻吟、呕吐、呼吸暂停或不规则、发绀、腹胀等。阳性体征方面以反应差、前囟紧张或隆起多见,其他有肌张力异常、病理性黄疸,而颈项强直少见,两组在临床表现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大肠埃希菌组脑膜炎发热在足月儿当中常见(x2=8.058,P<0.05),无乳链球菌脑膜炎发热在晚发型当中常见(x2=4.201,P<0.05)。大肠埃希菌和无乳链球菌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CRP升高,及内环境紊乱,脑脊液中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糖浓度降低,蛋白偏高,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高达70%以上,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耐药率均达30%以上,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却未发现耐药。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完全耐药,对氯林可霉素、氯霉素耐药率高达80%以上,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未发现耐药。 4.无乳链球菌脑膜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8.4±30.4)天,长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平均住院时间(23.1±20.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055,P<0.05)。65例患儿治愈33例(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复查正常,病原菌培养复查阴性),占50.8%;好转自动出院19例,占29.2%;未愈自动出院5例,占7.7%;死亡8例,占12.3%(其中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组死亡7例,死亡率15.6%;无乳链球菌脑膜炎组死亡1例,死亡率5%)。不良预后(包括死亡、合并严重并发症、头颅影像学异常)中,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组有19例(占42.2%),无乳链球菌脑膜炎组有14例(占70%),无乳链球菌脑膜炎组不良预后高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组(x2=4.275,P=0.039)。 5.应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脊液中蛋白浓度(大肠埃希菌组OR=0.464,95%CI0.281-0.767;无乳链球菌组OR=0.981,95%CI0.961-1.0)。 结论: 1.无乳链球菌脑膜炎在近几年发病构成比方面有上升的趋势。 2.大肠埃希菌与无乳链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相似。 3.美罗培南可作为耐药性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的首选治疗,青霉素作为无乳链球菌脑膜炎的首选治疗。 4.无乳链球菌脑膜炎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 5.脑脊液中蛋白浓度升高是大肠埃希菌与无乳链球菌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