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湖文人是我国南宋中后期活跃在江南文坛底层的一批文人。“江湖”一词本为地理概念,但在中古国代社会又给其赋予了文化内涵,它泛指失意者沦落之地,文人士大夫退隐之所。江湖文人是从“士”阶层分离出来的下层文人,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弃儿,“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无法通过杀敌报国获取功名,最终他们只能或沦落江湖或寄食公卿门下。“家国”一词属于政治哲学命题,《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儒家思想影响数千年而不衰。宋代的家国思想又伴随着深刻民族矛盾,两宋王朝重文轻武,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文人心中难免笼罩着一层战争的阴影。家国与庙堂,属于同一结构,代表着当局;庙堂与江湖属于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属不同的范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将“庙堂”与“江湖”之关系表现的十分清楚。江湖文人处在庙堂与江湖的纠结之中。第一章主要介绍江湖文人兴起的社会背景。南宋社会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重利思想的泛起,都对江湖文人的兴起有一定作用,加之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新发展,江湖文人由于不适应科场,所以纷纷落第,仕途不顺被迫走上江湖。本章还提及各种对立关系:“庙堂”与“江湖”,“隐逸”与“出仕”等关系。第二章以引出家国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家庭和国家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由“修身”到“治国”,是儒家社会所提倡的家国观。宋朝文治昌盛,儒学发展迅速,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下,宋人爱国具有儒性。江湖文人眼中的“江湖”显然不是侠客的快意江湖,也不是庄子超脱的江湖,他们继承的是儒家的人格,故其家国思想也显现在宋代士大夫的文化精神之中。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江湖文人的诗文角度出发。江湖文人有大量的忧国忧民诗作,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家国思想的重要依据,其中本文截取敖陶孙、姜夔、刘过、戴复古、乐雷发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一斑窥全豹,可以看出其家国思想。总之,通过研究,我们得知江湖文人生活在南宋中后期国力衰微之时,他们有着干预政局的决心没有机遇;他们沉沦江湖底层,却有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态;面对政局衰微、国家破败,他们作文刺权贵、或者直接上书朝廷严陈主张,可是当局者不以为然,后来发生“江湖诗祸”,对这批文人打击非常大,江湖文人干预朝政的幻想成为泡影。后期江湖文人显然没有前期文人的忧国情怀,主要沉沦于阁楼酒馆、寄兴于诗词小道,这也是南宋这一时期政局的悲哀。研究这批江湖文人的家国思想,本身意义在于能使我们对江湖社会有个初步的认识,有助于厘清江湖文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