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细胞骨基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滨州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x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研究脱细胞骨基质(acellular bone matrix ABM)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探讨富血小板血浆促进成骨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实验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1.5~2.0 kg。在兔颅骨两侧分别建立一个1×0.5cm全层骨缺损区,同时去除该区骨膜,并注意勿伤及硬脑膜。随机选择一侧骨缺损作实验侧,植入复合PRP的ABM;另一侧为对照侧,仅植入ABM。术后第2、4、8、12周分别处死兔6只取材。通过形态学、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观察两组颅骨缺损修复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骨缺损修复区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应用Lane-sandhu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评价两组骨缺损修复情况;Image-pro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对各组新生骨量做定量分析及VEGF表达强度的灰度测量。并对上述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未发生炎症和排异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两侧骨缺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骨,新生骨量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12周时,标本HE染色显示实验组ABM颗粒已完全降解,骨髓腔改建完成,板层骨形成,缺损区基本达到骨性愈合;对照组仍有较大的颗粒未降解,缺损中央部位仍有未愈合区域,有骨髓腔形成,少量板层骨出现。影像学、组织学评分,新生骨量定量分析等结果显示,各时间观察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实验组VEGF呈强阳性表达,随后急剧下降,以后趋于平缓。对照组在术后2、4周呈阳性表达,以后平缓下降。两组相比,在第2、4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8、12周时VEGF的表达差异没有显著性。实验结论:1.ABM颗粒复合PRP可用于非承重骨骨缺损的修复。2.ABM是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3.PRP具有促进成骨作用,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总结和分析推顶撬拨复位及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探讨推顶撬拨复位在胫骨平台SchatzkerⅡ型骨折手术中的重要作用及复位技巧。讨论锁定钢
西魏北周时期关中地区的骈文创作总体上成就不高,无论在参与创作的人数,还是在作品的质量上都比不上同时期的南朝,甚至和当时与其对峙东魏北齐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关中
目的:通过观察手法复位改良蛙式铝板外固定疗法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过程中的X线表现、最终治疗效果,分析本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其在此过程中患髋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手法复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肠道损伤以及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150例。分为2个组,治疗组100例,按照不同的给药剂量分为高
前言: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经典术式,常规的前路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有时创伤严重,暴力作用大,臂丛被拉至锁骨后,常规前路无法分离得到肩胛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术前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价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例颅内动脉瘤急诊栓塞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
本文选取广泛的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野外植株及无菌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常见重金属Ni2+胁迫下,菹草无菌苗抗氧化系统、脯氨酸代谢,以及Ni2+在野外菹草叶片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聚糖-2(Syndecan-2简称SDC-2)因子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可能作用,为利用SDC-2及其相关因子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提供正确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所收
骨间背神经卡压是临床常见病,关于骨间背神经卡压的解剖研究很多,但是关于旋后肌变异相关的骨间背神经卡压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探讨骨间背神经卡压与旋后肌及其自身解剖
目的观察嗅粘膜固有层(OLP)移植和体外低能激光照射(LPLI)对成年SD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学和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二者有无协同作用。方法32只成年SD大鼠,按2×2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