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关键带垂直向CO2运移特征及碳源汇响应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yswy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碳循环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碳酸盐岩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库,岩溶碳循环研究对揭示自然界碳循环规律和全球碳“失汇”具有重要意义。岩溶地区特有的“二元结构”,使岩溶关键带的研究成为可能。目前,岩溶关键带研究是岩溶地区碳循环和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的创新问题之一,岩溶关键带上由岩溶作用驱动的碳循环研究成为热点。由于岩溶动力系统运行伴随着碳的运移变化,各相态间碳的运移都伴随着碳浓度的变化及同位素分馏。岩溶关键带上,CO2一方面由浓度驱使向岩溶地下空间运移,另一方面以水为纽带进行CO2的运移并参与地下岩溶作用,改变下渗岩溶水的水化学特性,并携带岩溶信息下渗进入洞穴空间,通过脱气作用贡献于洞穴空气环境,通过沉积作用将上部岩溶信息记录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因此,岩溶关键带垂直向CO2运移研究,对明确岩溶关键带上发生的主要岩溶过程和地下岩溶空间CO2来源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研究岩溶关键带碳循环提供科学参考。研究以贵州绥阳双河洞系麻黄支洞为例,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通过野外监测采样与室内实验,并结合关键带CO2时空变化特征和稳定碳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综合运用GIS手段和相关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麻黄洞上覆土壤监测点土壤CO2浓度平均值为15653ppm,土壤剖面CO2浓度月间变化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雨季>旱季,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的特征。监测点间土壤CO2浓度大小依次为:有林地(Soil1#)>旱地(Soil2#)>撂荒地(Soil3#)。土壤剖面上主量元素含量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机质(有机碳、氮)含量变化则相反。(2)麻黄洞关键带上CO2浓度大小依次为:土壤CO2浓度>深层饱和(假设)CO2浓度>洞穴水CO2浓度>洞穴空气CO2浓度>大气CO2浓度,除大气CO2浓度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外,其余各带上CO2浓度均表现出雨季>旱季的特征,且土壤CO2季节性变化特征最明显,表明季节尺度上洞穴水和空气CO2的变化可能受洞穴上覆CO2的影响较大。(3)时间上,土壤、洞穴水、洞穴空气中δ13C值均表现出与CO2相反的旱季偏重,雨季偏轻的特征,大气CO2浓度和δ13CCO2值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明大气CO2可能有稳定的来源。空间上,各相态上δ13C值大小依次为:洞穴滴水>大气>洞穴空气>土壤空气。(4)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关键带上CO2运移变化具有积极响应。表现为麻黄洞洞穴水δ13CDIC值与多数水文地球化学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洞穴水δ13CDIC值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中的水温、EC、Ca2+、HCO3-、SIc等呈负相关关系,与p H、Mg/Ca、Sr/Ca等呈正相关关系。(5)洞穴水中碳主要来源于关键带基岩中,但其来源相对稳定,旱、雨季洞穴水中δ13CDIC值存在明显变化,与土壤δ12CCO2值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洞穴水中变化主要受控于洞穴上覆土壤CO2。旱、雨季岩溶关键带上岩溶过程差异显著,旱季PCP作用和WR作用明显强于雨季,碳汇作用也强于雨季。
其他文献
建设用地作为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建设用地的要求量不断增加,然而农村地区建设用地缺乏统一规划以及过于分散,其大小和位置无法详尽的掌握,给乡村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图像分割技术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兴起,人们将其迅速应用到如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土地增减挂钩、灾害评估等实际项目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人机遥感和
《诗经说约》在承前人余绪的基础之上,受到晚明时期社会环境与注《诗》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回归《诗经》文学本质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晚明社会环境、士人心态、文学氛围和《诗经》研究整体风貌等方面,论述《诗经说约》之成书背景;通过了解晚明社会环境的变化,能更加深入的分析《诗经说约》之特色。第二部分介绍顾梦麟其人,包括顾梦麟的生平、结社活动、交游以及主要著述等。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各地区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突破资源环境对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资源利用效率为破解资源环境与地区发展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由于兼顾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成为综合评价地区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方法和学术界研究的前沿热点议题。本文以呼包鄂地区为研究主体,从资源、环境、经济三个方面对呼包鄂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呼包鄂地区资源利
鉴于砂土地层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离散性,有必要针对砂土地层中盾构施工对管线变形受力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通过理论计算、模型实验分析以及有限元模拟研究,获得盾构下穿过程周边土体的位移传递规律和管线受力、变形响应机理;研究不同管线加固措施等因素对管线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总结新建地铁隧道施工诱发管线灾变防控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沉降时序性分析:开挖面距离管线约(2.5至1D)时,盾构扰动的影响非常小,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移民潮所带来的问题,美国社会掀起轰轰烈烈的进步运动。在城市改革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问题倍受改革者关注。随着这一时期西方玩耍伦理的转变,改革者发现,美国许多城市缺乏适合玩耍的空间。玩耍空间不足造成的恶果已经显现,比如,城市儿童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于是,改革者提出在城市中建设游戏场的主张,以期改变这一现状。美国的游戏场运动由此发轫。19世纪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其中滑坡灾害是最严重的灾害之一,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部分滑坡具有“高位、隐蔽”的特点,很难被肉眼和传统手段发现。开展地质灾害
建筑供暖和制冷的能源消耗约占我国全部能耗的10%,且多采用的是煤炭等不可恢复能源,并会对环境造成损害。能源桩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技术,能够有效的将桩基和地源热泵结合起来,
19世纪以来,气体放电在工业、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静电除尘、传热强化、传质强化、流动控制、和电喷雾等在内的诸多实际应用。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网络平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量的人类行为数据被记录,这为我们更加准确地统计和分析人类的行为规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人类各种网络在线行为的研究,众多学者已经从单个个体、两个个体之间的角度做了不少的工作,得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大量群体频繁的交互作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群体内大量个体间存在频繁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是很多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基础,如今
查慎行是清康熙朝著名诗人,曾三次扈从康熙出塞,其间共创作诗歌155首,集成《随辇集》《考牧集》《甘雨集》,收录于《敬业堂诗集》中。本文以这三部诗集为研究对象,力求对查慎行的扈从诗进行多方面研究分析。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结合查慎行的人生经历阐述了选题意义,并且梳理了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正文第一部分以查慎行出塞路线为脉络,通过诗中描绘的地名和地理景观,探究诗人营造的地理空间。第二部分从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