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基础: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sy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β-thalassemi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华南地区),该病的发生率特别高。广东和广西是中国发生率最高的两个省区,分别高达2.54%和6.78%。β地贫是由于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失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主要由β珠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或小片段的插入或缺失引起。从功能上看,β突变可以分为β0(完全没有β珠蛋白产生),β+(有少量β珠蛋白产生),β++和βsilent(对β珠蛋白的合成没有或影响很小)。根据临床表型,β地贫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重型地贫(thalassemia majior,TM),轻型地贫(thalassemia trait,TT)和中间型地贫(thalassemia intermediam,TI)。重型地贫是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类地贫,患者从幼儿期就要定期输血才能存活。轻型地贫的患者一般表型正常,没有地贫表征。而中间型地贫是介于重型地贫和轻型地贫之间的一类地贫。中间型地贫的表型轻重不一,跨越了很大的表现谱:轻者只有轻微的地贫表征,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需要偶尔不定时输血,出现肝脾肿大等明显的地贫特征。中间型β地贫的表型多样,它的分子基础也相当复杂,具有很大的遗传异质性。Thein SL总结了β地贫的主要遗传修饰因子有:β珠蛋白基因和α珠蛋白基因,以及影响γ珠蛋白基因型表达的一些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与γ珠蛋白基因表达有关的遗传修饰因素主要有:p珠蛋白基因簇的3’HS1(+179C→T)多态位点,位于β珠蛋白基因簇5’HS2的模序(AT)XNY(AT)Z,β珠蛋白基因上游-540区的模序(AT)XTY,BCL11A基因内的SNP位点rs11886868(T→C)等。此外,有些遗传修饰因子可以调节或导致β地贫,如GATA-1,α血红蛋白稳定蛋白(Alpha HaemoglobinStabilizing Protein,AHSP)和血红素调节抑制因子(Heme-regulated eIF2αkinase,HRI)等。目前在意大利、印度、伊朗等多个国家,中间型β地贫的分子基础都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然而目前我国针对中间型β地贫的研究仅有少数个案报道,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人们对于我国的中间型β地贫的遗传基础了解很少,妨碍了我国南方这一重要遗传病临床诊治和遗传咨询等临床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立足于地贫的高发区收集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样本,系统分析来自华南地区的117例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分子基础,研究靶点包括β珠蛋白基因型,α珠蛋白基因型和其他影响α/β珠蛋白基因比例的一些遗传修饰因素。本研究拟通过对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学资料和分子基础进行综合分析,阐明华南地区的中间型β地贫的分子基础,为临床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病例样本与方法1.病例样本及表型分析:纳入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地中海贫血高发区(主要是广西省和广东省)的109个家系,共117例中间型β地贫患者(纳入标准:Hb含量在60-105 g/L;MCV<80 fL;MCH<27 pg;在幼儿期间可以不依赖输血而能够存活;发病年龄在2岁以后)。统计样本的输血情况,首次发病时的年龄,肝脾是否肿大,有无进行脾切除手术,有无地贫面容等。采集117例样本的EDTA抗凝外周静脉血。2.实验方法:(1)对117例样本进行如下分析:①进行血常规和血红蛋白含量分析,提取所有样本的DNA,-20℃低温保存备用。②对α、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进行分析:利用反向点杂交技术(reverse dot blot,RDB)对中国人群中常见的α、β珠蛋白基因点突变或小的缺失或插入突变进行分析;利用Gap-PCR技术分析中国常见的珠蛋白基因缺失突变(3种常见的α珠蛋白基因缺失突变,包括-α3.7、-α4.2和--SEA。2种β珠蛋白基因簇缺失,包括东南亚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综合征(SEA-HPHF)缺失和中国型Gγ+(Aγδβ)0缺失);利用PCR技术对αααanti3.7和ααα(anti4.2)这两种α珠蛋白基因的三联体进行分析。③利用基于PCR基础上的Xmn1酶切技术,分析Gγ珠蛋白基因的-158位的Xmn1酶切位点。经过上述分析,117例样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因型可以解释表型的样本;一类是基因型尚不能解释表型的样本(β00+N或β0N)(2)对基因型为β00+N或β0N的样本进一步分析。针对前者,PCR扩增α2和α1珠蛋白基因全长,对PCR产物直接测序。采用基于PCR基础上的直接测序技术进一步对多个可使HbF水平升高的遗传修饰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包括:3’HS1,5’HS2核心区,Gγ和Aγ珠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β珠蛋白基因-540区的(AT)x(T)y序列,BCL11A基因中rs11886868的SNP位点信息。针对后者,对以下多个位点进行了分析:β珠蛋白基因全长,5’HS2和5’HS3的核心区,AHSP基因全长,以及GATA-1和HRI的cDNA序列。对部分样本5’HS2核心区的PCR产物通过克隆测序进一步验证。(3)对本课题中可能发现的新突变进行分析:①评价新突变对β珠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②利用基于PCR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对β珠蛋白基因簇进行单倍型分析。(4)利用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分析新突变和BCL11A基因的SNP位点rs11886868在对照样本中的情况。(5)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主要是利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法分析突变对β珠蛋白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与讨论本研究我们共收集到117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年龄介于2岁和60岁,发病年龄则处于1.5岁和27岁。75例(64.1%)有地贫面容,29例(24.8%)尚未出现地贫面容。62例(52.5%)没有输过血,15例(12.7%)输血1次,31例(26.3%)需要偶尔输血。69例(59.0%)患者存在肝脾肿大,其中实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有23例(19.5%),36例(30.8%)尚未出现肝脾肿大。可见,这些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表型差别很大,即具有很大的表型异质性。本课题在117例中间型β地贫患者中共检测到18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这些突变的出现频率明显不同,它们的出现频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下:-28(A→G),CD 41-42(-CTTT),CD 17(A→T),βE(CD 26 G→A),IVS-2-654(C→T),IVS-2-5(G→C),CD 71-72(+A),SEA-HPFH,IVS-1-1(G→T)和-29(A→G),中国型Gγ+Aγδβ)0,CD 43(G→T),-73(A→T)、CD15-16(+G)、CD27-28(+C)、CD 53(-T)、Cap+39(C→T)和Term CD+32(A→C)等6种突变各1例,最后两种突变是在本课题中首次发现的,相关信息已经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分别为FJ876835和FJ876836。除了检测到上述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外,有22例样本同时合并α珠蛋白基因突变,共涉及5种α珠蛋白基因突变,其中CD142(T→C)(αCS)2例,-α3.7例,--SEA 11例(其中1例合并-α4.2),-α4.21例(同时合并--SEA),6例存在αααanti3.7,未发现αααanti4.2三联体。18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和5种α-珠蛋白基因突变组成了51种β和α珠蛋白基因型组合。根据β珠蛋白基因型,117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可以分为两类:(1)β珠蛋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者双重杂合子,有97例(82.9%)。(2)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有20例(17.1%)。分析表明这两类患者的主要血液学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Mann-Whitney test,P<0.05)。在第一类97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中:(1)α珠蛋白基因正常,β珠蛋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有44例,占总样本的37.6%(44/117)。(2)α珠蛋白基因正常,HbE合并β0珠蛋白基因突变有27例,占总样本的23.1%(27/117)。(3)β珠蛋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合并α珠蛋白基因突变(包括-α3.7,-α4.2,--SEACS和αααanti3.7)15例。我们检测到2例特殊病例:1例为β珠蛋白基因突变双重杂合子合并HbH病,基因型具体为β(CD17(A→T)/βIVS-2-654(C→T)合并--SEA/-α4.2;另一例是β-28(A→G)/β-28(A→G)合并αααanti3.7/αα。(4)7例为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合并SEA-HPFH,4例为β+/中国型Gγ+Aγδβ)0或β0/中国型Gγ+Aγδβ)0。其中,有两例样本的基因型分别是βIVS-2-654(C→T)/中国型Gγ+Aγδβ)0和β-28(A→G)/中国型Gγ+Aγδβ)0,此外,这两例样本的α珠蛋白基因型均为--SEA/αα。在第二类20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中:(1)α珠蛋白基因正常,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样本14例,占12.0%(14/117)。其中,β+N样本1例,具体基因型为β-28(A→G)N;其余13例样本为β0N,具体为7例βIVS-2-654(C→T)N,3例βCD17(A→T)N,2例βCD71-72(+A)N,1例为β41-42(-CTTT)N。(2)α珠蛋白基因正常,基因型为βCD53(-T)N的β珠蛋白基因显性突变杂合子样本1例。(3)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合并αααanti3.7/αα有5例。在117例样本中未发现1例αααanti4.2阳性样本。在117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中,有3例β00样本,基因型分别为βCD17(A→T)IVS-2-654(C→T)IVS-1-1(G→T)CD41-42(-CTTT)和βCD17(A→T)CD17(A→T)。对这三例样本的α珠蛋白基因进行多种缺失突变检测,PCR扩增它们的α2和α1的珠蛋白基因全长、β和γ珠蛋白基因的的启动子区,然后对PCR产物测序,结果未发现突变。三例样本中,有两例样本的Xmn1分析结果为+/-,一例为-/-。通过对包括3’HS1的(+179)位点、β和γ珠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HS2和HS3核心序列等在内的一些与HbF表达增加相关的遗传修饰因素的测序分析,没有发现明确的相关因素。这说明还有未知的遗传修饰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117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中,有14例为p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其中1例为β-28(A→G)N,7例βIVS-2-654(C→T)N,3例βCD17(A→T)N,2例βCD71-72(+A)N,1例为β41-42(-CTTT)N。对这批样本进行α珠蛋白基因的αααanti3.7和αααanti4.2三联体分析,没有发现α珠蛋白基因三联体。分析其他的一些相关靶点,包括β珠蛋白基因5’HS2和5’HS3的核心序列、AHSP基因全长和GATA-1的cDNA序列,仍然没有发现相关信息。在HRI中发现两个多态位点rs2639和rs2640,其他各靶点未发现突变。Rs2639(A→G)是一个同义突变,而rs2640(A→G)属于错义突变,导致K558R的氨基酸改变。然而,由于赖氨酸(K)和精氨酸(R)都属于碱性氨基酸,它们都属于性质相似的氨基酸,这种改变对HRI功能的影响难以判定。总之,我们认为在这些样本中,应该还有一些未知遗传修饰因素的参与。针对Term CD+32(A→C)和Cap+39(C→T)这两种新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通过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突变对β珠蛋白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前者位于β珠蛋白基因的3’UTR,在终止密码子TAA后第32位核苷酸,因此被称作Term CD+32(A→C)突变。对先证者进行Gγ珠蛋白基因的-158位点的Xmn1酶切分析,结果为+/+,这是在本研究中发现的唯一1例阳性纯合子样本。通过对7个限制性性内切酶位点的单倍型分析,发现与Term CD+32(A→C)突变连锁的单倍型为"--+++-+"。另一种新的突变Cap+39(C→T),突变位点位于β珠蛋白基因的5’加帽位点后的第39位核苷酸,与β珠蛋白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UG间隔11个碱基对。应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评价两例新突变对β珠蛋白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内参和靶基因的双标准曲线相对定量的方法,内参采用β肌动蛋白基因。靶基因β珠蛋白基因mRNA的标准曲线为:y=-3.672x+19.787(R2=0.999);内参β肌动蛋白mRNA的标准曲线为:y=-3.466x+24.000(R2=0.999)。Term CD+32(A→C)突变组β珠蛋白mRNA相对含量为0.835±0.048(n=3),Cap+39(C→T)突变组β珠蛋白mRNA相对含量为1.093±0.118(n=5),正常对照组β珠蛋白mRNA相对含量为1.016±0.098(n=6)。应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Term CD+32(A→C)突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β珠蛋白mRNA相对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21),突变可以使β珠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下降17.8%,属于β+突变。Cap+32(C→T)突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β珠蛋白mRNA相对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270),突变不影响β珠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此外,该突变的5个携带者的血液学指标均正常。因此,该突变应该属于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β++)。序列分析表明,发现的两例新突变所在的基因序列在进化过程中是很保守的。结论1.研究表明华南地区的中间型β地贫患者具有很大的遗传异质性。117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的分子基础可归结为两大类,即20例(占17.1%)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和97例(占82.9%)β珠蛋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者双重杂合子。前者又可分为:α珠蛋白基因正常,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样本14例;α珠蛋白基因正常,基因型为βCD53(-T)N的β珠蛋白基因显性突变杂合子样本1例;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合并αααanti3.7/αα5例。后者又包括:α珠蛋白基因正常,β珠蛋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有44例;α珠蛋白基因正常,HbE合并β0珠蛋白基因突变有27例;β珠蛋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合并α珠蛋白基因突变15例;7例为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合并SEA-HPFH,4例为β+/中国型Gγ+Aγδβ)0或β0/中国型Gγ+Aγδβ)0(其中2例样本合并--SEA/αα)。总之,我们已经基本阐明了华南地区中间型β地贫的分子基础。2.在117例中间型β地贫样本中,有3例β00样本和14例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样本。针对这些样本,我们对可导致中间型β地贫的主要及次要遗传修饰因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未能阐明他们的分子基础,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发现了2例新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Cap+39(C→T)和Term CD+32(A→C),丰富了人类β珠蛋白基因突变数据库,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评价了突变对mRNA水平的影响,Term CD+32(A→C)突变可以使β珠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下降17.8%,属于β+突变。Cap+32(C→T)突变不影响β珠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属于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β++)。研究表明与新突变TermCD+32(A→C)连锁的单倍型为“--+++-+”。
其他文献
就设计教育性质而言,其中的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这是落实设计教育培养学生参与生产,解决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我国设计教育如火如荼的大规模发展过程中
道路照明的能耗约占照明总能耗的30%。准确测量路面材料的光反射特性可帮助我们有效改善路灯配光和道路照明设计,提高交通安全并大量节约能源。本文设计了用于测量路面材料亮
对传统绘画艺术进行计算机仿真是计算机技术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特别是对于水墨画的计算机仿真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水墨画仿真中的
本论文首先对几种构筑微纳表面结构的技术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采用LB技术构筑了多个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超薄膜,并对其形貌结构与成膜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微接触印刷与
<正>2016年09月30日来源:虎嗅网(北京)日前,《财富》杂志刊文,深度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发展史,这场计算革命,到今天直接主导了人工智能方向。这可能是近期对人工智能最好的科普
会议
综合脉冲与孔径技术在米波段和地波段的成功应用,显示了其在雷达“四抗”方面的巨大优势。本文将综合脉冲与孔径技术推广到微波波段,进一步提高雷达的距离和角度分辨率,提出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及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10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冠脉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发引人关注,而产业集群模式对促进区域发展又有其独特优势,各地政府和学者纷纷展开对产业集群模式的探索,以
背景与目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残性疾病,如果不治疗,超过70%的病人在诊断后3-4年将不得不行假体置换术,由于其发病
为了提高农田生产力,该文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了21世纪初三江平原农田生产力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2000-2005年三江平原旱田净初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