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据2015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全世界仍有约1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预计到2025年,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将使7亿人背井离乡。我国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最为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导致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逐渐增多,用水结构不完善、水源涵养能力低下、水污染严重、缺乏有力管理、过渡将水资源用于生存—生活—生产而导致生态需求难以满足、不同部门及地区之间用水难以协调等诸多问题导致水贫困问题频发、多发。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农业水利发展粗放,重建轻管,有效抵御地震、旱洪、山地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风险的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名山区的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给水环境、水生态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对名山区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系统全面研究本区水贫困问题,是区域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首先基于对国内外水贫困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分析,归纳了水贫困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内涵、特征、分类、指导性理论、基础性理论、应用性理论、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水贫困评价指数的计算等。综合考虑农村水质现状、水环境情况、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水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前期研究基础条件等因素,选择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现状、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厘清了现实需求、重要性、必要性;其次基于名山区水资源结构、功能和特征的详尽分析,构建了以资源禀赋、供水途径、管理能力、利用水平、生态环境等五项指标为基础的计算体系,并采用均衡法赋予相同的权重,五项指标中又包涵16项指标,依据Sullivan提出的水贫困指数方法(WPI),计算了名山区2007-2015年20个乡镇的水贫困指数值,通过分析得出:名山区各乡镇的水贫困程度从2007年的强水贫困缓解到2015年的中水贫困,总体呈缓解趋势,WPI指数从33.44增长至51.08,增幅为51.55%,年均增幅5.70%,其中,2007-2008年度的增幅仅为0.4%,2012~2013年度的WPI值减少7.19%,主要原因是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年的“4·20”芦山强烈地震对名山区基础设施和环境的破坏导致WPI值增长缓慢或者下滑;导致名山区水贫困的第驱动因素是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第二驱动因素是生态环境的变化,第三驱动因素是管理能力的提高;基于GIS技术制作了名山区水贫困指数的时空变异专题图,通过分析得出:2007-2015年名山区水贫困与河流分布密切相关,靠近河流乡镇,经济发达,WPI值偏高,水贫困程度较轻微:WPI值自西向东、自西北向东南、自北向南逐渐减小,水贫困程度逐渐加重;最后,采用收入、支出、教育、健康、恩格尔系数、就业等六项指标构建了经济贫困测度模型(EPI),计算了名山区20个乡镇的经济贫困指数,通过水贫困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得出:名山区20个乡镇90%以上属于中度耦合关系,经济贫困的解决能有效的促进水贫困数值的增大、水贫困减轻;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解决需要协调发展,单方面的解决导致二者之间协调性较差,相互制约各自的发展。基于名山区水贫困时空分布特征、规律、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从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对已修建好的水利项目的后期管护、重视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加大水资源循环利用能力等方面缓解名山区水贫困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