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swzzxp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及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人口增长过速、陡坡开垦、不合理利用土地、破坏林草植被等原因,加速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加剧,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因此,分析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梳理各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保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才能更有效促进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当前生态安全格局战略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三大战略模式之一,识别和完善现有的生态安全格局,维持生态完整性和优质环境对于确保物种、栖息地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安全至关重要,同样对促进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使用多源数据,基于多种生态遥感模型量化了黄土高原2000-2018年的年际产水服务、固碳服务、土壤保持及食物供给服务,分析各类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基于SPSS和MATLAB平台,利用相关分析和空间热点制图等方法,多尺度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动态变化。利用四类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Linkage Mapper工具,提取源地,通过生态敏感性修正的生态阻力面提取廊道、夹点、生态障碍区、生态改善区,最终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8年,黄土高原产水服务、NPP、土壤保持服务和食物供给服务总体均呈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分别为0.96mm/yr、6.31gc/(m~2·yr)、6.31gc/(m~2·yr)和129.33t·hm-1·yr-1。19年间,沙地沙漠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产水量得到明显增长,而南部的河谷平原区产水量有所减少;NPP的分布总体呈现由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在东北、中部和西南区域的增加幅度较大;土壤保持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食物供给服务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不同。林地是多种服务的主要来源;耕地和建设用地提供食物供给、产水和NPP的能力较强;草地提供产水和NPP的能力较强;未利用地提供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均较弱。(2)2000-2018年,黄土高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两两间均呈现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特别是产水和土壤保持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87,相关性显著。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间序列变化上,两两服务间总体均呈逐渐减弱的态势。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两两服务间的呈协同关系的面积均占到一半以上,而呈权衡关系面积最大的为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占比达到45.93%,权衡关系面积最小的为土壤保持和产水,占比仅为4.16%;黄土高原西北及东南部主要呈权衡关系,其余地区多为协同关系。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非热点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且面积逐年缩小;1类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区域中部和西部,2、3、4类热点区在区域东南部均有较为集中的分布;1类和2类热点区面积均逐年增加;3类热点区面积变化幅度较小;4类热点区呈逐年减小的趋势。(3)黄土高原生态源地总面积达到156 559km~2,占总面积的24.09%。生态源地在各区域内均有分布,其中农灌区的生态源地面积最大,其次为沙地和沙漠区,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分布面积最小。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草地、耕地和林地是生态源地的主要土地类型。黄土高原生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沙地和沙漠区;较高敏感区面积占比为大多分布在高敏感区边缘地带;中敏感区面积占比最大;较低和低敏感区面积较小,在区域的北部也就是农灌区北有较为零星的分布。研究区的阻力数值在0.33-2076.66之间,阻力值的差异较大。黄土高原的生态廊道共计53条,总长度约6383.58km,最长的廊道达到482.23km,最短仅有10.66km。生态障碍区多分布在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周围。黄土高原生态改善区面积共122 115km~2,这些区域对于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高级改善区以耕地(44.20%)为主;中级改善区以草地(46.61%)为主,低级改善区以草地(42.08%)面积为主。(4)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由三大生态屏障以及5条辐射状连接的生态廊道组成,生态屏障主要包括贺兰山、吕梁山和太白山-秦岭生态屏障,生态廊道主要包括大青山-芦芽山生态廊道、庞泉沟生态廊道、哈巴湖-子午岭生态廊道、罗山-六盘山生态廊道以及洮河-渭河生态廊道。应严格实施生态措施,保护生态源地、推动多样生态廊道建设、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夹点及改善区,以保障黄土高原总体生态安全性。
其他文献
隔震体系与技术作为结构被动控制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其抗震性能与减震效果已在多次地震灾害中得到检验。在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结构之间设置由叠层橡胶支座和消能阻尼器组成的基础隔震层是结构的一种有效隔震方式。国内外学者对附加阻尼器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现有的优化设计法或仅关注位移等单一响应,或需借助动力时程分析,尚缺少一种针对隔震层设置阻尼器的基础隔震结构易于设计人员计算
学位
所谓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将设备类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作为管理依据,涵盖了采购、运行、检修至报废一系列过程,其中包含这些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管理中,一方面要考虑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经济性。将这种管理理念应用于抽水蓄能电站资产管理中,能够有效提升设备综合产能,本文研究了基于该种模式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会议
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逐渐成为建筑行业一个重要的分支,大量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加固工程,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作为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备受关注。此外相较于普通箍筋,螺旋箍筋不仅可以有效的约束混凝土的膨胀变形,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还可以节省钢筋材料,经济效益显著。本文提出一种使用螺旋箍筋和UHPC的新型加固方法,此方法是先对被加固构件的外表面做预
学位
随着全球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交通系统已无法满足人们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需求,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s,ITS)的出现为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出行安全和提升出行服务水平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交通流预测和交通状态判别作为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实现精准的区域交通流预测,本文针对大多数预测模型只考虑交通流自身时
学位
在“互联网+物流”浪潮以及《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涌现了以“货拉拉”“滴滴货运”为代表的同城货运“O2O”平台和以“满帮”“福佑卡车”为代表的城际货运“O2O”平台。经历了前期的价格博弈、市场抢占阶段后,无自有运力货源支撑的货运“O2O”平台亟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且适应实际应用场景的车辆路径规划模型,为客户提供更快、更高质量的货运服务。因此,本文对货运“O2O”平
学位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监测数据呈现多元化、高速化、海量化的趋势,电网监测工作越来越复杂和艰巨。若电网长期处于异常运行状态,会危害供电侧和用电侧的输配电安全,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快速实现异常检测与定位可以有效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本文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应用随机矩阵理论(Random Matrix Theory,RMT)的电网状态检测和扰动事件定位方法,为电网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针对电网节
学位
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延性好、施工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桥梁领域。受结构构造、施工方法及制作精度等影响,非同时受压即钢管或管内混凝土先受压是钢管混凝土结构较为不利但易被轻视的重要受力状态。在非同时受压状态下,荷载先由钢管或管内混凝土承担,在经过一定长度后由钢管和管内混凝土共同承担,这势必带来界面传力问题。界面传力机理决定着钢管混凝土构件、节点及界面抗剪连接件的工作特性,是这类组合结
学位
低空目标被动声学识别与定位技术相比较于雷达探测技术具有隐秘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在军事、安全监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低空目标被动声学识别与定位几乎都是基于单目标,不能满足多目标识别与定位的要求,同时受环境噪音的干扰,传统定位算法在低信噪比下存在误差较大等问题。本文针对无人机多目标识别与定位问题,围绕信号预处理、盲源分离算法、分类识别算法、定位算法以及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工作:在信
学位
Mo-Cu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电导热性、可调的热膨胀系数以及耐高温等特性,在电子器件、军事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器件封装密度的不断增大,对热管理材料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Mo-Cu复合材料的热性能也成为现实亟需。目前商用Mo-Cu复合材料多采用传统熔渗法制备,由于在熔渗过程中Mo颗粒线收缩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容易形成闭孔,且Cu和Mo原子互不相溶,Cu在Mo表面润湿和
学位
在线上渠道情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展开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环境,但线上选择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多变性同样给企业迅速把握其下游企业用户的需求提出了更大挑战。面对更动态的竞争环境,企业为保持企业成长,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强化对于互联网中所蕴含的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以期通过企业学习来增强自身软实力,进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怎样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
学位